祛痰化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048KB,1页)。
【摘要】目的:观察祛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方法:60例UAP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祛痰化瘀方。观察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3.33%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率50%,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痰化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祛痰化瘀法;心绞痛;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心肌缺血综合征。可逆转为SAP,也可能迅速进展为AMI,预后较差。笔者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运用西医常规治疗加中药祛痰化瘀法方,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参照《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和分型标准符合UAP诊断标准[1]。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4.3岁,病程1-16年,平均5.3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5.2岁;病程1-16年,平均5.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吸氧,卧床休息,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祛痰化瘀方,基本方以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加减,组成:桃仁12 g,红花10 g, 川芎10 g,当归12 g,生地黄10 g,赤芍10 g, 柴胡9 g,枳壳10 g牛膝9 g,桔梗5 g,枳实l0 g,竹茹15 g,半夏6 g,陈皮12 g,茯苓12 g,甘草3 g。加减:心痛甚者加元胡15 g;气短乏力加黄芪30 g、人参15 g;痰热甚,加黄连10g;畏寒肢冷,加桂枝15 g、仙灵脾25 g。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口服,每日1剂。4周为1疗程,1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减少80%以上,原来缺血的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减少50%~80%,原缺血心电图ST段较前恢复0.5~1.0 mV,T波由倒置转为低平或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减少50%以下,缺血的心电图无变化[2]。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UAP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血小板黏附聚集,诱发腔内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或内膜损伤,诱发血管痉挛[3],进展至AMI的危险性较大。UAP中医属 “心痛”、“胸痹”范畴。《症因脉证·胸痛论》提出“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此类病人多属湿浊偏盛型体质,湿久生,留滞经络,气血运行失畅,血液瘀滞。 瘀血、痰浊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二者来源共同,互为因果,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瘀互结阻于心脉之中,心脉不通则痛。由此可见UAP的发生与瘀血、痰浊反复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治疗应当痰瘀并治,采用祛痰化瘀法。
祛痰化瘀方以两首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加减组方,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三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篇》,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本观察结果显示,祛痰化瘀方可有效改善UAP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并对心电图缺血样改变有显著改善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4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