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2206216
风险因素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5日 陈勇 刘晓迎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因素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急诊科患者临床护理资料,依据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风险因素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后明显提高护患风险意识,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 风险因素;管理;急诊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期待也随之增高[1 2]。尤其是社区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与人们群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 4]。风险因素管理是最近几年护理工作中较为新颖的概念,我院将其引入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并且分析和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年龄35.6±10.6岁,急诊原发病:急性心肌梗死24例,心衰1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调查,依据是否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3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特点、急诊原发病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分析,P>0.05,提示两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 根据急诊科收治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风险因素管理:(1)风险因素管理评估:由急诊科资深护理工作人员共同讨论对急诊科一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因素管理方法。(2)组织医护人员参加院感办组织的感染控制学术讲座,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进行感染性疾病的消毒和隔离操作技术的培训和现场演练,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1)风险因素认知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患者对急诊科常见的物理化学风险、微生物风险、暴力性风险、心理风险等情况的认知程度进行评价;(2)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如化

    1.3.2 观察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率、急诊科护理质控评分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如表1)

    2.2 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的比较(如表2)

    3 讨论

    风险因素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探访者可能伤害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的过程。急诊科是一个专科性较强的科室,其常涉及急重患者,患流量大,各种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患者病情急、进展快,护理人员常会接触到携带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因急诊科收治患者紧急,一些患者病史询问不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急救工作,可能增加护理人员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危险性。急诊科常用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其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另外急诊科常会收治一些患者,由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和个人饮酒等素质不同,可能对医护人员出现肢体语言过当,恶语伤人、动手打人等情况。此时应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工作培训,减少职业暴露,坚持以预防为主要的方针。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遵循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沟通的原则做好急诊护理工作。本研究通过常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有效的风险因素管理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的提高了临床工作质量。综上所述,风险因素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贾晓凤,刘恩君,闰晶,等,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0,22(2):387-389.

    [2] 梅申聪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6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