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149903
100例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常小丽 曾中凤
第1页

    参见附件(1162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65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药;灌肠;慢性盆腔炎;疗效

    慢性盆腔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为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多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妇科手术、产后感染等所致。该病病情缠绵,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常反复发作,往往病程迁延,久治不愈,难以根治[1],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慢性盆腔炎属于我国传统中医“带下病”、“痛经”等范畴,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慢性盆腔炎的患者,所有病例的符合《妇产科学》第7版中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年龄24~49岁,平均36.5±5.4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1.5年。B超检查见异常回声、不规则暗区或子宫直肠凹出现积液。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临床表现为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加重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临床表现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⑴对照组:青霉素钠加800万U9%氯化钠250 ml静滴;左氧氟沙星400mg/次,2次/d,甲硝唑400mg/次,2次/d,共3个疗程。在用药期间禁止剧烈活动,禁性生活,避免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适当休息。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辩证治疗,⑴气滞血瘀型:药方:败酱草、丹参各20g,金银花、赤芍、薏苡仁各15g,元胡、柴胡、黄柏、香附、丹皮、当归、木香、车前子包各10g,甘草3g。⑵湿热瘀阻型:药方:败酱草30g,茵陈、丹参、白花蛇舌草、赤芍各15g,蒲公英、车前子包、黄柏各12g,桃仁、丹皮、茯苓各10g,莪术、三棱、泽泻各8g。⑶气虚血瘀型:药方:生黄芪30 g,白术、延胡索、当归、五灵脂、蒲黄、苍术、党参、山药、陈皮、丹参各10g,甘草5g。用法与疗程同前。煎上药取液150ml,药温34~36℃,置于灌肠袋中,接上导管插入肛门15cm,缓慢注入,保留灌肠,每日一次。治疗7 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两组均以7d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2] ⑴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及B超检查恢复正常,6个月内无复发;⑵好转: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B超检查未见盆腔积液及包块或包块缩小,病情稳定;⑶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妇科、B超检查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百分率描述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65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属妇科疑难病症,流产、剖宫产及妇科手术后易发,随着时间的延长,炎症组织机化增厚形成瘢痕,局部微循环障碍致出现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西医治疗通常单纯使用抗生素,虽然具有杀菌作用,但受长期炎症的刺激,盆腔组织增厚、粘连,药物难以进入,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可属中医“带下病”、“热入血室”、“不孕”、“瘾瘕” 等范畴,系余邪未清,入侵胞宫,盘踞下焦,致使气血涩滞不畅,造成盆腔瘀血,久则形成粘连、结节、包块。选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利湿中药行保留灌肠,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便于盆腔局部药物的吸收并发挥疗效,从而有效控制炎症,减轻疼痛。且本研究选用的中医药对慢性盆腔炎进行治疗时参照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及舌脉等情况,针对性辨证分型以健脾益肾、疏肝调气等以治其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温阳理气等以治其标[2]。直肠给药,可使药物通过直肠直接吸收,作用维持时间较长,使药物直达病所,起到理气行滞,疏通经络,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之功效[3]。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型并采取口服中药加中药灌肠疗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灌这说明灌肠药方的使用清热利湿、散瘀止痛,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6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