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效果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035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效果,以供临床护士参考使用。方法:为避免组间渗透,将2010年1月~2011年10月分为两阶段进行实验。其中2010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一般护理沟通方法。2011年1月~10月实验组在护患沟通中,联合使用非语言沟通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和患者对我院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以往沟通模式上,实施非语言沟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降低,对我院护士的工作更加满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加强非语言性沟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状态,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护士护理中推广。
【关键词】 非语言性沟通;护患沟通;和谐护患;护患关系
沟通是将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其主要包括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1]。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是用多种沟通技巧,以更好地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心理变化、精神状态甚至患者的家庭情况等[2],以辅助医生给予良好的治疗。而以往,临床护士往往在临床中,更加重视护患沟通中的语言沟通,却忽视了非语言沟通方法,使护患之间的沟通受到一定的影响。鉴于以上情况,我院在临床护士沟通中,加强了非语言沟通模式,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避免组间渗透,将2010年1月~2011年10月分为两阶段进行实验。其中2010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一般护理沟通方法,为对照组,随机选择其中300例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其中男性169例,女性131例,患者年龄在14~72岁之间,平均(37.98±7.11)岁。患者文化程度:本科以上64例,大专以上46例,高中以上55例,初中以上45例,小学及小学以下100例。2011年1月~10月为实验组,在护患沟通中,联合使用非语言沟通方法。随机抽取其中35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61例,患者年龄在15~71岁之间,平均(37.56±7.07)岁。患者文化程度:本科以上75例,大专以上51例,高中以上63例,初中以上47例,小学及小学以下1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沟通模式,护士长不对护士给予关于非语言培训的干预。实验组患者护理中,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的非语言沟通方法。
使用国际通用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行评价,分析两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差异。患者在出院时,对我科室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打分,5分为十分满意,0分为十分不满意。
1.3 非语言性沟通 护士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使用亲切自然的表情,面带微笑地对患者进行服务,使患者感到安全和快乐,进而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适当运用各种手势等肢体语言,以维持交流的进行。注意人际沟通中的空间位置。如在为患者进行皮肤护理时,可保持16cm左右的距离;在患者倾诉一些隐私问题,可使用50cm距离;如传递公开信息,保持1.2m~3.7m以上距离。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以往沟通模式上,实施非语言沟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降低,对我院护士的工作更加满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和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护患之间的良好的关系,是保证良好护理效果的基础。人的非语言行为,是一种符号,其能够传递信息,并使人们能够理解。其能够跨越语言的不同障碍,甚至比语言沟通更有感染力[3]。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认为,语言表达在沟通中只是起方向性和规定性,但是非语言沟通才能够真实地反应人的思想[4]。
我院护士在临床沟通中,通过提高非语言沟通的运用,耐心地倾听患者的感受,运用各种模式给予患者更好地安慰和心理支持,护患的关系更加和谐[5]。在使用这种方法后,护士的语言沟通更加有效,患者能够更愿意接受护士的建议,护患的关系更加和谐。患者在住院期间也会感觉到更加舒适,其焦虑和抑郁状态明显减少。
此外,本次实验还分析了非语言沟通前后,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显示,通过非语言沟通,患者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总之,护患之间和谐的关系需要护士运用各种方法去改善,有效的沟通是避免护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非语言沟通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护士能够通过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提高沟通效果,构建更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季爱琴,徐玲芬,谢波等.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对ICU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10):909-911.
[2] 孔冬梅,冯玉梅,陶丽华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35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