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2年第1期
编号:12205661
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几个难点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1期
     【摘要】 由于中药复方中多种成分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及机理不明,在研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会遇到有效成分确定、药性的确定、证的确定及模型的选取的问题。

    【关键词】 中药复方;研究难点

    中药复方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和经验,并且经过了几千年来人们的验证,其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实际的复方研究中容易遇到很多难点问题。

    1 有效成分的确定

    中药复方的研究首要的难点在于确定复方中的化学物质为有效成分。在一个复方中,可能含有几百种的化学成分,而且各成分的含量差别很大,结构类型也很多,所以要一一确定复方中的化学成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通过一些现代研究方法确定的有效成分的单体对人体的作用效果往往不及复方本身,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一直是复方研究的重点。现在对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一般采用拆方或整方的原则。拆方研究是目前对复方研究应用较多的研究方法,拆方可以使复方研究由繁入简,可以使研究思路更加清晰。但是现代中医药研究认为,中药复方发挥疗效是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的结果,拆方研究的结果并不能完整说明复方的复杂的物质基础,比如说原复方制剂及配伍的过程中是否会有一些新的有效物质生成等问题就会被提出。对于整方研究而言,是把复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而不仅仅局限于其中的某一药味或某一类药,更能从本质上说明复方的作用机理。但是直接进行整方研究的很少,因为整个复方过于复杂,研究难度很大。随着血清药理学的提出,使整方研究有效成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血清的制备、药物的时效关系、不同动物药物敏感性差异。所以明确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十分复杂。
, 百拇医药
    2 药性的确定

    中药药性理论是复方研究中的基础问题,更是难点问题。中药的药性是中医与中药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中药药性理论是一种基于中药药性功能的高度抽象、哲学思辨的产物,具有多义性、随意性、模糊性、相对性、可变性。药性的这些性质使对某一确定复方的中药的药性的确定增加了难度,在配伍和炮制的过程中药性都会发生改变。例如,随意性即是同一药物不同文献、不同医家认识也不尽相同,如人参在《本经》中记载“微寒”[1];《名医别录》为微温,《本草备要》为“熟,温”。同一药物的药性既是变得,又是不变的。即中药药性的客观本质具有两重性。药性的不明确对于后续复方的研究必然机理不明。

    3 证的确定

    方与证如影随形,不可分割,这种关系被称为“方正相关”。“方正相关”是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学习和研究复方应当遵循的逻辑,而离开原主治病症的成方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复方,所以称复方和病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有时对于一个证,中西医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于对同一个证,中医不同时期典籍的记载也有不同。这就为复方的研究制造了障碍,如现代定义中认为胸部出现痞满症状亦属于“痞满”证的范畴[2],而且将之命名为“胸痞”是不妥的,古代将这类症状归入“胸痹”、“心痛”范畴。证不明,而方未可知,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的进行复方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 百拇医药
    4 模型的选取

    对于中药复方的研究中,普遍应用实验动物进行疗效及机制的研究,中药的证的实质对于实验动物的造模有一定的难度。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应反映病症的所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符合病症的发病机制,同时该模型应当被公认的治疗病症的药物所证实。以银屑病为例,中医认为银屑病中医学认为本病以风湿毒邪内侵为标,血虚、血燥为根源,血热、血虚、血瘀是基本病机,对于造模黄畋[3]和Gaylarde等分别用心得安成功地在豚鼠背部和耳部皮肤上制备了银屑病样皮肤模型,并发现药物可抑制其所致的表皮异常角化与增殖、角化不全等, 但这些模型只是模拟了银屑病中的部分组织病理特征,在许多方面与诱发或自然产生的疾病毕竟存在差异。这样对于复方的研发和疾病的治疗都是不利因素。

    中药复方的配伍原则和化学成分的数量很大、类型不明确,对复方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间的互相协作以及对中药方剂的基础研究不断完善,中药复方应用将被更多的人接受。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中药药性研究概论[J],中草药,2008,39(4):19

    [2] 余伟.从《脾胃论》原文的各家解读入手,多个角度看“阴火”病机[J],吉林中医药,2008,28(4):237.

    [3] 黄畋等. 心得安涂药造成豚鼠耳部银屑病样病理变化,中华皮肤科杂志[J],1991,24(2)∶96., http://www.100md.com(刘佳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