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205398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姚国新 曾科学 周飞雄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心理辅导、膀胱训练、饮水训练等综合干预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尿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8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动力学检测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综合干预措施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卒中;尿失禁;电针

    卒中后尿失禁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可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损伤或发炎、褥疮,更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除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还要积极的控制和消除感染,保持或改善尿路功能。笔者根据腧穴解剖的神经支配特点,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96例,原发病均为脑出血和脑梗死,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龄58-69岁,采用完全随机方法(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58-66岁,平均年龄(60.4±4.2)岁,病程10-33天,平均(28.9±19.6)天;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60-69岁,平均年龄(59.6±4.4)岁,病程10-31天,平均(29.1±19.3)天。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种类、病程及尿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脑中风诊断标准。(2)中风后出现尿失禁,可伴有不同程度尿频、尿急、夜尿多等症状。(3)排除认知障碍、尿路感染、脊髓病变及尾骶部病变。

    1.3 方法

    1.3.1 治疗组方法 选穴: 双侧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中极、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75%酒精常规消毒取穴部位,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中极均直刺进针,进针后缓慢提插捻转,直至局部产生有酸、胀、麻等感觉。中髎、次髎针刺时,选用3-4寸毫针向下斜刺入骶后孔内,调整针尖方向并提插捻转,要求针感向会阴部传导。产生针感后交叉连接电针治疗仪华佗牌SDZ-Ⅱ电子针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80-10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30min。以上诸穴留针30min,每日1次,1月为1个疗程,同时结合心理辅导、膀胱训练、饮水训练等综合干预方法。

    1.3.2 对照组方法 采取心理辅导、膀胱训练、饮水训练等综合干预方法。向病人解释膀胱训练的合理性,上午8点至下午8点期间,让病人每隔1.5小时排尿1次,待无尿失禁后,再延长至2小时1次,直至每4小时排尿1次。训练期间,病人保持正常饮食习惯。

    1.4 疗效评定 采用国际控制尿便学会制定的判定标准[1]:①治愈:尿失禁消失,无尿频、尿急,随访3个月未复发。②有效:经治疗偶有尿失禁(约每星期1次左右),尿频、尿急显著改善。③无效:经治疗每星期尿失禁2次以上。尿动力学检测指标[2]:采用加拿大Laborie公司Aquarius120型尿动力学仪,测定初感膀胱容量、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容量等。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数据软件包对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ml,x±s)

    3 讨论

    脑卒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尿失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大脑是参与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由于脑梗死造成的损伤使大脑失去对脊髓排尿中枢的随意控制,无法产生尿意,及对尿道括约肌、逼尿肌等失去控制,膀胱顺应性降低而引起尿失禁[3]。中医学认为,尿失禁属于“小便失禁”、“遗溺”范畴。《素问·宣明五气论》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腧》篇说:“三焦者约下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其病在膀胱,与三焦、脾、肾密切相关。

    针刺调节膀胱功能效应由针刺穴位下的传入神经元与膀胱、尿道的传入神经元的重叠汇聚程度决定的,具有一定的节段特异性[4],低频电刺激能最大程度地抑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增加膀胱最大容量,提高膀胱充盈初始感觉阈,降低膀胱最大收缩压,抑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它们,从而治疗尿失禁。

    膀胱气化不利则津液代谢失调,而局部取穴又为气至病所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治疗所取八髎穴均为膀胱经穴,而肾与膀胱相表里,针刺上述穴位可调理膀胱经气以助气化,补益肾气而起同脬止尿之功,且局部取穴亦为气至病所最快又有效的方法。骶2-4神经对排尿功能影响比较大,尿逼肌主要受骶3神经支配,尿道外括约肌主要受骶2神经支配,中髎、次髎深处为骶神经出入之所,深刺二穴可以直接调节腰骶植物神经的功能,帮助神经功能恢复,使尿道阻力增加,盆底肌肉阻力性增强[5]。三阴交为足之三阴经交会之所,互通互补,通调三阴经气以运行下焦,有疏肝益肾功能,进而协调全身气血之流通,同样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之功。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又为小肠之募穴,与足三里合用可补肾益气,振奋膀胱气化功能,针刺关元治疗尿失禁还取其近治作用。中极位于膀胱的体表投射区,穴位下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而髂腹下神经正是支配膀胱和直肠的神经,通过电针治疗可以直接刺激这些神经,将信息传导给排尿中枢,调整膀胱功能。

    本研究表明,电针治疗本病可补肾益气,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从而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且未见患者不适,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0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