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313050
浅谈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3期
     (牡丹江市北方工具厂职工医院 药剂科,黑龙江 牡丹江,157000)

    【摘要】 目的:分析本院临床使用头孢曲松钠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ADR) 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 2007年6月至 2011年6月临床应用头孢曲松钠引发的38例ADR临床资料。结果: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且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30min内,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过敏样反应。结论:应规范头孢曲松钠用药,重视该药的不良反应,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头孢曲松钠为第三代半合成头孢菌素,具有作用强,半衰期长,具有药理上高效、长效、低度、耐酶、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穿透力强、肾损害小等特点[1]。随着临床的广泛运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也日益增多,为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我院2007年6月-2011年6月临床上应用头孢曲松钠引起的38例ADR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
, 百拇医药
    本院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由各科室医护人员、ADR监测员呈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表,共计38例。2 临床资料2.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见表一。

    表一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2.2 ADR累计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见表二。

    表二ADR累计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2.3 ADR 发生时间,见表三。

    表三 ADR 发生时间2.4 用药计量及给药途径 在本次统计中患者使用的最大剂量为5.0g/次,最小剂量为0.3g/次。从给药途径来看,静脉给药占33例(86.84%),比例最大,另外,还有静脉推注2例 (5.27%),肌肉注射3例(7.89%)。2.5 不良反应的标准 根据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良反应判断的指导原则,至少符合以下原则:不良反应在用药后发生;符合这种不良反应类型;停药后有所改善[2]。2.6 ADR的转归 发生不良反应后,立即停用头孢曲松钠,并分别给予抗过敏、抗休克、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均痊愈好转。3 讨论
, 百拇医药
    头孢曲松钠为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抗生素之一。由于本品具有高效、长效、广谱、耐酶、低毒的特点,故被临床上作为一线抗感染药物而使用。虽然头孢曲松钠ADR发生率很高,国家ADR监测中心经过系统评价,认为头孢曲松钠的利益大于风险[3]。研究结果表明,头孢曲松钠引起的ADR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0~18岁发生率高与自身生理结构发育不完善、酶系统不成熟有直接的关系,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低下,对药物的反应更加敏感[4]。而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肝肾功能减弱,对药物的处置能力明显下降。

    针对头孢曲松钠注射药品的不良反应,在用药前,要充分了解药物的特性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仔细询问患者有无用药过敏史或者家族性药物过敏史,尤其有无头孢类药物过敏史,常规对患者做皮试,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用药指征给药,遵守操作规程,掌握好给药量配制浓度,药品要现用现配,为减少变态反应的发生,连续用药过程中尽量选用同一生产批号的药品[5]。要特别注意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抢救。因为过敏性休克属 I型变态反应,系速发型超敏反应,常在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发生、发展甚至导致死亡。
, http://www.100md.com
    总而言之,头孢曲松钠可引发的ADR较多,其基本与性别无关,但与年龄密切相关,特别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头孢曲松钠ADR还与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有关,剂量越大,疗程越长,越易引发;静脉注射比静脉滴注易引发严重的。在应用头孢曲松钠前,需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常规做皮试,严格按照用药指征给药,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规范用药剂量与疗程,合理选择溶媒,用药期间禁止饮酒等,以减少ADR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指数。一旦出现 ,应立即停药,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参考文献[1] 汪经革,董鸿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致“胆囊结石”17例分析[J].药物与临床, 2009,16(8):57.[2] 王丽华,孙艳,王羽凝.116例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17(15):1906-1912.[3] 万春燕,刘秀娟,邓剑雄等. 2181例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26(4):404-408.[4] 项荣. 头孢曲松钠致不良反应 38 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22-23.[5] 李九英.儿童消化性溃疡150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 6(6):101-102., 百拇医药(马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