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2年第4期
编号:12223145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4期
     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外邪,以发热为常见症状的一种病证。在儿科尤为常见,起病急,进展快,需及时处理,常规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病毒配合对症退热[1],虽起效迅速,但易反复且药物副作用大。笔者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对收住的50例外感发热患儿采用中药直肠滴入,疗效较为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50例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风热夹滞型标准,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5岁。

    2治疗效果经过治疗、护理,痊愈34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3 护理方法

    3.1情志护理外感发热患儿急性期体温反复波动,热峰可达40℃或更高,伴有精神不振或烦躁,并容易诱发高热惊厥。由此家长的焦虑心情可想而知,对其的情志护理尤为重要。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衣帽整洁、态度和蔼耐心。向患儿家长详细讲解中药直肠滴入的目的、意义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取得患儿及家长的正确配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 http://www.100md.com
    3.2 生活护理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勤换内衣,注意防寒保暖;卧床休息,为患儿提供整洁舒适的休息环境,病室保持安静,室温18~20℃,湿度以50-60%为宜。治疗时关好门窗,以防受凉。直肠滴入结束后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风吹,同时注意腹部保暖。

    3.3给药方法根据医嘱取柴胡12g,黄芩10g,生石膏30g,葛根7g,生大黄5g,莪术6g,生栀子10g,甘草3g。以上为1剂用量,水煎、过滤、浓缩,制成250ml液体,装瓶备用,由医院制剂室提供(制剂批号2004Z00610)。1岁以下50ml,1~3岁120~150ml,3~6岁150~200ml,直肠滴入,每日一次,疗程三日。药液温度为37~38℃,将药瓶连接一次性输液器,然后再连接导尿管,嘱患儿排空大小便,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并抬高10cm,用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前端,手持导尿管缓慢插入肛门,深度10~15cm。根据年龄及耐受程度调节药液滴速,以患儿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滴注完毕后轻揉腹部数分钟。
, http://www.100md.com
    3.4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的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类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多食热稀粥,多饮温开水,以助发汗、驱邪外出;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及油炸食品等不易消化者。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奶瓶应每日煮沸消毒,饭前便后应洗净双手等。

    3.5预防并发症小儿体温突然或显著升高时,易发生高热惊厥,因此病程中应勤测体温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以便通知医师及时对症处理。

    4护理体会小儿感冒在儿科发病率占据首位,一年四季均有,发热是其常见临床表现,乳食积滞是其常见兼夹症。治疗失当可诱发高热惊厥的发生,或转为肺炎心肌炎等,给患儿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长带来极大困扰。为求速效常选择静脉输液等治疗方法,又因患儿的恐惧心理而不配合,更给家庭带来负担。因此,选择简便、有效、无痛的治疗药物及方法必成为大众所趋。

    直肠给药是将药物通过肛门注入直肠,透过黏膜吸收入血而起治疗作用,传统都是采用保留灌肠方式。我科室常用的直肠滴注法是由保留灌肠法发展而来,可控制药液滴入速度,对肛门、直肠的刺激小。此种方法不但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及可能产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且免除了药物被胃酸、消化液及肝脏的破坏,防止或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在儿科又解决了服药困难的问题,避免了打针、输液之苦,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需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并进行有效贴心的护理,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7-116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 http://www.100md.com(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