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科学》 > 201810
编号:13584844
社会文化理论之活动理论与英语教学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5日 《健康科学》 201810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活动理论,并且由此引发对英语教学实践的思考,对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活动理论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英语教学;活动理论

    一、引言

    活动理论中的“活动”与一般心理学的理解不同,它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人类通过积极的活动作用于外部世界,从而改变外部世界,进而改变自身+。外语学习活动理论中的“活动”是指主体与周围世界互动的动态系统。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象的心理表征被表现和具体化。

    二、活动理论

    根据维果茨基社会文化中介的概念,人的高级认知功能是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活动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一个整体的社会和个体互动的动态系统。

    Engestr?m[2]认为活动理论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主要指维果茨基对人的行为本质及发展的文化调节理论。在他看来,人类行为是社会文化形态融入人类活动的结果。由此他建立了反映人类活动中主体、客体和调节工具之间的三角架关系。第二代指列昂捷夫在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活动心理学理论。活动理论将个体学习发生的社会语境概念化,活动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Engestr?m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活动理论进行了扩展,使对活动的分析可以在社区的宏观层面上进行,并在理论框架内增加了三个重要的社会要素,即规则、社区和分工。突出了个体与社区的互动,强调了活动系统中矛盾的存在,以促进变化与发展。第三代仍在完善中,其发展初期的主要概念包括活动系统之内和之间的矛盾促进发展等。此外,从活动理论角度出发,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法[3]。

    由于认知派和社会派两大阵营的哲学倾向、语言观、研究方法等完全不同,活动与任务的概念也大相径庭。活动指作为主体的学习者如何构建任务[4]。而任务行为虽然是构建的,而不是被决定的,但要承认的是:某些任务具有导致特殊语言行为的倾向[3]。任务是研究者为获得语言材料采取的“行为计划”,是想象的单面介人。活动是描述个体和群体在交际过程中实际做的事,是多面的构建过程[5]。

    三、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对人类积累下来的社会经验的习得。就是说,将利用并创造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手段与方式转换为学生的人格素质。学生通过学习来学习各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活动理论将对外语学习和教学产生直接影响。

    1.关注教学中的社会关系

    Jonassen[6]提出:活动理论为教学设计和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关注的不是知识状态,它是人们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使用的工具的性质,活动中伙伴的社会和上下文关系,活动的目的和意图,以及活动的对象或结果”。教学中个人的活动总是与“教学”领域中的“特殊关系”相随。因此,外语教学中同他人的社会关系的状态决定着每一个人的活动,体现着各自活动的特征。因此,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社会因素,重视各种关系的和谐与合作,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教学效果。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良好的社会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2.强调“集体性主体”

    教学活动不仅在个体心理层面上进行,而且在社会集体层面上进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集体主体”,它不能恢复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也不能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分开。教学的“集体主体”包括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为了直接实现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的“集体主体”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即师生之间的[7]。外语活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在外语教学中,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外语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3.重视符合活动理论的课堂活动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外语教师应注意学生是否融入到各种课堂活动中,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应注重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不应注重学科的内容;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强调改进、应用和互动。

    四、总结

    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活动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较多,外语教师应在深刻理解活动理论的前提下,将活动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在实际运用时注意与学生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Engestr?m, Y. 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 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1,(14): 133-56.

    [3]Lantolf. J. P. &; Thorne, s. L.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Roebuck, R. Subjects speak out: How learners position themselves in a psycholinguistic task. In J. P. Lantolf (Ed.),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p. 500-9)[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Coughlan, P, &; Duff, P. A. Same task, different activities: Analysis of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ask from an activity theory perspective. Ln J.P. Lantolf &; G: Appel(Eds). Vygotskia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M]. Norwood, NJ: Ablex. 1994.

    [6]Jonassen, D. H. and Land, S. M.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2000.

    [7]鐘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M].教育研究.2005., 百拇医药(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