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护理》 > 20191
编号:13570714
392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及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日 《健康护理》 20191
     [摘要] 目的: 分析社区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本县社区 392 例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结果 : 服药依从性佳者占 28 .57%,服药依从性不佳者占 71.43%,在单因素中,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是否在职对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2型糖尿病 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偏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提高其服药依从性,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 中青年 糖尿病 服药依从性 影响因素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古城社区、白塔社区内,年龄为35~64岁之间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降糖药治疗(胰岛素注射者除外)无严重合并症,具有正常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病史在3年以上,知情同意,自愿配合完成调查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 http://www.100md.com
    1.2方法调查内容分两部份,第一部分为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有无并发症、服药家庭配合监督情况。第二部分为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采用Morisky1986年编制的自我服药依从性问卷,共4个问题: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当你自觉症状得到改善时,是否曾停止服药?当你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止服药?回答“是”记0分,回答“否”记1分,最后累计总分。得分范围为0-4分,4分为依从性佳,有一项回答“是”即表示依从性差。

    1.3统计学处理将所有研究对象按药物治疗依从性佳和依从性差分为两组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392例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者280人(71.43 %),依从性佳者112人(28.57%)。
, http://www.100md.com
    2.2 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病程长短及是否在职的用药依从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低、病程越短、非在职其用药依从性越差。

    3讨 论

    本次调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对治疗的依从性普遍不佳,仅 28.57 %的患者能完全按医嘱进行治疗,而造成治疗依从性不佳的原因除了经济情况 (治疗费用问题) 以外,与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在职以及病人自我效能水平、社会支持水平是否存在并发症和病程长短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病程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糖尿病知识及药物依从性均有相应提高,说明患者糖尿病病知识掌握越多,服药的主动性就越高,病人自我效能水平就越高,患者糖尿病病知识的知晓状况是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与年龄的关系 经过临床的观察与调查,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年龄越小,服药依从性越好;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年龄越大,服药依从性越差。
, http://www.100md.com
    4措施.

    4.1 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社区人群自我保健意识,正确引导社会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关注,提高社区人群糖尿病及并发症防治的知识和技能,樹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信念,使糖尿病病人对治疗有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病人认识到位,才能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的自觉性,有效控制血糖,达到防控糖尿病的目的。 4.2 社区医生应重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细心指导患者按医嘱合理用药,让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懂得用药应遵循正确方法。4.3坚持糖尿病病人的定期随访或随诊。

    社区医务人员利用居民慢病健康档案应以电话,家访或预约的方式长期跟踪随访,定期询问服药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并进行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患者也要自觉接受社区医生的指导,以加强医患间良性互动,增强居民健康档案的利用率,可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对那些血糖反复用药控制不佳的病人,按慢病随访有关规定,转二、三级医疗机构会诊,故应加强双向转诊的力度,充分发挥社区医生在患者与专科医生间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2] 张东燕.2型糖尿病的社区健康教育及防治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 2010,8(28):160-161

    [3]陈燕情等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Z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16]:48-49, 百拇医药(赵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