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55149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第12期
房水,虹膜,小梁,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害,2PACG的发病因素及机制,3PACG的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及局限性,4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及青白联合手术治疗PACG的机理,5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
     刘 洪 李平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重庆400016)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我国最主要和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晶状体所致的瞳孔阻滞相关,该病患者常同时合并白内障。治疗PACG的传统手术方法未解除PACG发病因素中晶状体所致的瞳孔阻滞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逐渐认识到摘除晶状体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但单纯的晶状体摘除手术也有其局限性。目前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一次性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具有一次手术解决PACG及白内障两种疾病、术后眼压控制较好、视力恢复较理想、解除了晶状体所致的瞳孔阻滞因素、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

    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害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和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在我国PACG占大多数,胡铮和赵家良教授调查认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PACG患病率为1.37%,是国外白人的10~15倍,PACG所致盲和低视力为开角型青光眼的10倍[1],是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最常见原因。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人,据统计50岁以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病率超过50%,所以PACG往往合并有白内障且这两种眼病常相互作用加速发展[2],极大地损害了患者的视功能及生活质量。

    2 PACG的发病因素及机制

    造成房角关闭的机制从解剖结构来看来源于虹膜、睫状体(虹膜高褶)、晶状体以及晶状体后(恶性青光眼)四个连续的解剖层面[3]。王宁利等[1]研究后认为我国PACG是由多种机制引起,并将PACG的房角关闭机制分为3型:单纯瞳孔阻滞导致的房角关闭,约占38.1%;单纯非瞳孔阻滞导致的房角关闭,约占7.8%;多种机制共同导致的房角关闭,占54.8%[1];因此说瞳孔阻滞是这类青光眼的主要机制[4],而晶状体则是引起瞳孔阻滞的主要原因[5]。

    PACG的患者往往年龄偏大,本身就存在短眼轴、小角膜、浅前房、晶状体较厚、位置较前、晶状体厚度/眼轴系数较大等解剖特点,加之晶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就成为PACG致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随着晶状体的混浊、膨胀、增厚(白内障的形成),晶状体所占空间加大,与虹膜接触面积增大,房水自后房经瞳孔流往前房的阻力增加,造成瞳孔阻滞、晶体虹膜隔前移、房角变窄、周边虹膜膨隆并向前贴向或堆积阻塞小梁网致房水外流阻力加大,甚至房水流出通道关闭,眼压升高,导致PACG的发生[5-6]。唐广贤、MATHALONE等[7-8]研究认为,前房变浅、瞳孔阻滞致PACG发生由晶状体厚度增加造成的因素占3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0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