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2年第21期
编号:13176003
忠诚报杏林 德高殊荣归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21期
     忠诚刚强不善狂,崇德尚行最爱伤。

    仁术修至殊荣归,育人报回杏林芳。

    暮老犹思发展计,病中嘱盼续辉煌。

    仰望星空英灵在,垂念神首谁堪当?

    这是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写的一首《追思》,表达了对王忠诚院士的哀思。

    王忠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也是《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社顾问。王忠诚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9月30日逝世,享年87岁。

    王忠诚是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是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他带领中国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王忠诚在脑干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内肿瘤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解决了一系列神经外科领域公认的世界难题。2000年,他获得了中国卫生界的最高奖励“白求恩奖章”;2001年,他获得了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章;2009年,他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 百拇医药
    “忠诚,指的既是王忠诚院士的名字,又代表他忠诚于党和国家及人民的政治信仰。他性格非常刚强,而且他从不善张扬,非常低调。”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回忆说,王忠诚院士崇尚高尚的道德,喜欢言行一致,少说多做。他的一切都是为了病人,他教书育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神经外科医师,回报了杏林的一片芬芳,也包括他扶植的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基层医院和医师。

    严师慈父

    王忠诚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完成逾万例开颅手术的医生;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术》,并为此付出健康代价;他不断向疑难重症发起挑战,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地勇闯生命禁区。有人说他是“华佗再世”,有人称他为“万颅之魂”。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张力伟1999年师从王忠诚,成为他的博士研究生。在张力伟看来,王忠诚院士的最大特点是创新,对新生事物的不断追求。“医学领域一旦有新技术,他能敏锐地捕捉到,并大胆探索引进。他的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个学生也十分注重创新。”
, 百拇医药
    “甘于寂寞才能做好医生。”王忠诚的这个要求让张力伟印象深刻。张力伟说:“王忠诚院士要求他的学生要沉下心来,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要抵挡住外界的诱惑。”王忠诚要求医生做手术时,一定要把手机放在手术室外。北京天坛医院神外科的医生们一直遵守着王忠诚院士定下的这一规矩,因为“做手术时医生要全身心投入,任何一丝杂念,都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不好的结果”。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张俊廷自1988年始跟随王忠诚做手术,“他每做一台手术,我都陪着,一干就是十几年”。在张俊廷眼中,王忠诚院士是严师,更像慈父。“几十年来,他从来不发脾气,从来没有见过他向病人、病人家属及同事发过脾气。”

    “对待病人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王忠诚院士这样要求他的学生们。王忠诚做手术的原则是,给患者做肿瘤切除手术时,在保留功能的前提下,一定要把肿瘤切干净。“神经外科的手术时间都比较长,往往要八九个小时,甚至二十个小时。”张力伟说,王忠诚院士要求医生,“做手术时不要考虑自己方便,要多考虑病人,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要不惜体力和精力”。
, http://www.100md.com
    脑科手术容易出血,王忠诚就定下规则——手术后病人出现血肿给一次“黄牌”,如果出现两回手术后出血,给一次“红牌”,就别做手术了。学生做完手术之后,王忠诚总是不放心,不断询问病人的康复情况。他指导手术时,经常说的一句提醒是“轻一点”。他说,在病人脑袋上动刀子,要更细、更轻柔。

    医者楷模

    2002年,王忠诚放下了手术刀。这位做过1万例开颅手术,被誉为“万颅之魂”的神经外科医生,不再亲自做手术了。

    “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他生前说,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最好、最合适的医生,才能上手术台。因为脑部的精密手术,要精确到毫米。

    但是,王忠诚的病人依然络绎不绝,他也依然守护在手术室内。

    2003年底,一位患者来到天坛医院,求助于王忠诚。这位患者的肿瘤大小已相当于脑组织的四分之一,曾在美国做过一次开颅手术,美国医生只切除了极少部分肿瘤就结束了手术,并断言“世界上没人能做这个手术”。
, 百拇医药
    78岁的王忠诚走进手术室,指导学生张俊廷做这个手术。王忠诚坐在旁边,一直看着,只要病人一出血,他就非常紧张。手术成功的结果,令他非常欣慰——他的手术刀,传了下去。

    王忠诚总是说,他希望学生能超过自己。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和同事起草了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质量管理条例21条的初稿,经王忠诚院士反复修改,最终成稿。王忠诚院士在这21条中倾注了很多心血,加上了包括强化学术水平、加强学风建设、注重青年医师培养等,特别指出在以质量为中心的前提下,加强医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神经介入专家吴中学成功研制出多种国产栓塞材料,因此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说,在这个课题上,王忠诚花费的心血比他还多,但在成功和荣誉面前,王忠诚退到了后面。

    王忠诚生前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后张亚卓记得,对于世界神经外科前沿课题,王忠诚会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并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过:“我希望你们拿起手术刀,在世界神经外科的状元榜上,不断刻上‘中国’这两个字。”
, 百拇医药
    四川省成都市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新威说:“把‘中国’刻在世界神经外科状元榜上;割掉病人痛苦,不要割掉与人民的感情;把祖国和人民给予的手术刀传下去。’王忠诚院士这三句话,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这三句话不仅仅是王忠诚对他的学生们说的,也是对我们这些基层医务工作人员说的。医务工作者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我们要积极提升自身素养,将百姓视为亲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忠诚之魂

    王忠诚有三个孩子,都从了医。妻子也是医生。

    “他陪我们的时间真的很少。”在女儿王锐眼里,王忠诚并不是一个体贴的“好爸爸”,但他用言传身教践行了“责任”二字。

    王锐说,父亲是一个标准的“工作狂”。在家里,他“天塌下来也不管”;但一听说神经外科出了什么事,拔腿就往医院跑。2月9日,直到住院前一天,父亲还坚持按时上班,医院派车到家里接他,老人拄着拐杖,连上车都逐渐变得困难。
, http://www.100md.com
    王锐说,87岁的父亲由一个医生,变成一个病人。不断的治疗、放疗,父亲病中话语没有一句家务事,而是絮絮叨叨地对家人说“我还有好几个病区没有看呢,还有一个会议要开……”

    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说,王忠诚院士一直在策划着神经外科发展的几件大事。一件是创办神经外科学院,走出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培养之路,他率先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养基地。第二件事是天坛医院新医院建设,他一直梦想能见到新医院的奠基,几次拿着地图看新院选址。第三件事是要建立国家神经外科临床研究中心项目,为此,他精心策划。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王忠诚院士的学生,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用《王院士走了》来寄托哀思。

    王院士走了,在2012年的中秋,午后4点08分。

    走得那样安详,学生们围在您的身旁。
, 百拇医药
    那天北京秋高气爽,午后淡淡的阳光,飘落在洁白的床上。

    此刻听不到呼吸机节律般的声响,心电监护仪上跳动的生命曲线,波幅变小慢慢伸长。

    当曲线转变成直线时,好似您辉煌波澜的人生回到了出生时的原点,空灵万籁,寰宇苍白。

    如同涟漪般的水波由近及远,生命就此慢慢平静下来,此刻寂静得没有声音,等待着时间的凝固,形成不朽的画面。

    您睡着了,睡得那样深沉,从此再也不会醒来。

    您安静地走了,似乎略显匆忙,甚至没有一句留言。

    送别的人们,不忍打扰您,怕惊扰您大脑中正在构筑的伟大思想。

    无声的哭泣,泪水形成了虚幻的镜像,折射出大师伟岸的身躯。

    模糊的视野中,目送大师走向天堂。,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