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4 对四环素类及甘氨环素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主要机制有两方面:一、由TetA和TetB转座子介导的外排泵机制,位于染色体的Tn6166基因岛上的TetB,其外排泵作用主要在于四环素及米诺环素;而TetA的外排泵则仅仅作用于四环素。二、对核糖体的保护性,由TetM、TetO基因介导保护的核糖体免受多西环素及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的攻击。另外研究表明[13]AB对替加环素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与AdeABC外排泵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体外实验表明[15],替加环素对AB的抗菌活性大于亚胺培南,对亚胺培南耐药的AB治疗有效,但缺乏临床样本分析。
1.5 对糖肽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目前使用粘菌素和多粘菌素治疗AB正被越来越重视,甚至有学者认为是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多粘菌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减少脂多糖、特殊外膜蛋白的表达或减少细胞外膜钙、镁离子成分或改变脂质来改变细胞外膜,细胞外膜局部稳定性下降,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渗透性改变,从而导致细胞崩解死亡。
1.6 外膜孔蛋白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
细胞膜上的孔蛋白是细菌进行物质交换的载体,细菌外膜孔蛋白的改变,包括:缺失、减少或突变等,导致细菌外膜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下降,抗菌药物难以进入而产生耐药[13]。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通过结合PBPs发挥抗菌作用,本质是羧肽酶、转肽酶及糖基转移酶,当这些青霉素结合位点PBPs发生数量或结构的改变,使抗菌药物不能对结合点结合或引起亲和力下降,则出现耐药的现象。
1.7 细菌形成生物被膜
鲍曼不动杆菌是常见的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的条件致病菌。拥有生物被膜的细菌称为被膜菌,被膜菌更能抵抗抗生素的杀菌效应,表现出耐药性。可减少药物渗透,吸附抗菌药物钝化酶,使抗菌药物表现不敏感;产生免疫逃逸,减弱机体免疫力与抗菌药物的协同杀菌作用。
1.8 细菌耐药通过遗传传递
整合子是细菌基因组中可移动的遗传物质,可将许多细菌耐药基因组整合,形成细菌的多重耐药。整合子既可存在于染色体遗传给子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