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7年第1期
编号:13014152
精准医学时代,如何修好“肿瘤治疗心脏毒性”一课?(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期
     有“生物导弹”之称的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质分子、某个核苷酸片段,或一个基因产物进行治疗。靶向药物在人体内会特异地选择与致癌位点相结合,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不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分子靶向治疗在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等高发癌症治疗中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效果,成为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热点。然而,即使是针对性很强的肿瘤细胞分子靶向治疗往往也会产生心血管毒性。伴随着各种分子靶向药物相继投入临床应用,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报道也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试图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

    在2016年11月18~19日在大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心力衰竭论坛(CHFS2016)暨第一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会议(CCOC)上,沈阳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全军肿瘤诊治中心主任谢晓冬教授概述了全球对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导致心血管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走到哪一步?

    历数全球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发展的历程,不能不提到几个节点性药物,如1997年上市的利妥昔单抗、1998年的曲妥珠单抗(主要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和转移性胃癌)、2003年的吉非替尼、2004年的贝伐珠单抗、2006年的索拉非尼、2011年的克唑替尼、2013年的新型抗HER2药物T-DMl(用于治疗过表达HER-2晚期转移性乳腺癌)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