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阶: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中药治疗有“加分”效果
生脉,胸痹,心痛,中医处置冠心病的数千年佐证,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中医怎么看?,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干预优势明显,PCI前后中药干预及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进展
文/图 《中国医药科学》 苏 暄王阶: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中药治疗有“加分”效果
文/图 《中国医药科学》 苏 暄
中药治疗在冠心病防治可作为一个分支,PCI术后的中药治疗可谓“增益效显”。在2017年第三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教授谈到了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干预优势及介入前后中药干预及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成果。
中医处置冠心病的数千年佐证
在中医古籍中,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治疗疾病贵在“得其术”,而“得其术”的关键是要“发皇古义,继承传统”。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胸痹心痛论述,多处提及心痛的症状、分类、病因病机和针刺治疗。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胸痹”病名,把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并最早提出“九种心痛”病名。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久心痛”与“真心痛”加以区分。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列举了胸痹心痛的表现和治法。宋代有关胸痹的论述更多,如《太平圣惠方》。元代的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苏合香丸温通治疗“卒暴心痛”。明清时期的辨证更为细致,病机更为深入,如《丹溪心法》、《证治准绳》。建国以后开展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冠心病辨证论治体系臻于完善。过去把冠心病归于胸痹,将两者的概念混为一谈,其实胸痹比冠心病的概念更宽泛,冠心病的概念更精确。
□王阶: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学对心的功能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心主阳气。《灵枢经·阴阳系日月》认为“心为阳中之太阳”。《医学真传》认为“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阳,日也”。太阳的照射是温暖的,血液在温暖的环境里才能顺畅地流通,因此用药凉热要考虑对血液流通有无影响。二是心主血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心生血”,《素问·五脏生成》认为“诸血者皆属于心”,《血证论》认为“火者,心之所生,化生血液,以濡周身”。血液的流通与心脏功能是相关的,心脏功能的正常对于血液循环有帮助。冠心病治疗只改善缺血但心脏功能不好结果会好吗?三是心藏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0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