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用于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分析
静脉炎,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品管圈活动方法,3观察指标,4统计学分析,2结果,1两组患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比较,2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使用率比较,3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4两组护理人
黄晓漫 谢少冰1.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广东揭阳 515549;2.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广东揭阳 515549
在临床护理中,外周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但外周穿刺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静脉输液的安全性[1]。若发生外周静脉输液外渗,轻者导致患者疼痛,重者造成组织坏死[2]。因此,临床输液仍是护理中的重要部分,要求护理人员掌握过硬的穿刺技术,扎实的诊疗知识,加强护患的密切配合,提高输液过程中巡视频率,以及时发现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减少患者痛苦和医疗纠纷。品管圈活动(QCC)为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活动,由工作性质相同的护理人员自愿组成的围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方针目标,解决关键性问题,以达到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的目的[3-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品管圈活动用于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4~5月在我院儿科输液治疗的8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采用外周静脉穿刺输液;年龄<18岁。排除标准:严重脱水及重症疾病患儿。观察组400例,男212例,女188例,年龄2个月~13岁,平均(7.1±4.3)岁;对照组400例,男204例,女196例,年龄2个月~15岁,平均(6.9±5.2)岁;其中,1~6个月患儿94例、6~12个月患儿159例、12个月以上患儿547例;呼吸系统疾病478例、消化系统疾病209例、其他疾病113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输液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品管圈活动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 按照自愿原则成立6个护理人员组成的小组,工作经验丰富的大专护师担任圈长,护士长为辅导员,其余4名为团员;所有成员需掌握品管圈活动的原则。
1.2.2 选题 选题确定为“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
1.2.3 原因分析 儿科小儿静脉输液依从性较差,容易发生哭闹体动等,使得穿刺针偏离静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