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8年第17期
编号:130801
脂联素对骨形成的调节及其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24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7期
骨细胞,成骨细胞,1脂联素概述,2脂联素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1脂联素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2脂联素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3脂联素在模型动物和临床研究中的作用存在争议,3脂联素对破骨细胞的双向
     万丽娟 龚燕平 祖 源 李春霖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内分泌科,北京 100853

    近年来脂肪组织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脂源性细胞因子对糖代谢、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胰岛素抵抗等方面产生关键性作用。脂联素是一种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源性的细胞因子,是体内唯一与体质含量呈负相关的脂肪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与骨代谢关系密切。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于脂联素骨调节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1 脂联素概述

    在1995年,Scherer等[1]率先发现了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联素,并因其分子量为30kDa将其命名为Acrp30。之后发现脂联素由定位于3q27的APM1基因编码,其基因长度为16kb,由2个内含子及3个外显子构成[2]。247个氨基酸组成了脂联素的一级结构,包括N端的信号序列、高度可变区、胶原蛋白区及C末端的球状结构域。脂联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补体C1q及胶原蛋白在结构上有同源性,提示脂联素的起源与TNF-α密切相关。

    人血浆中的脂联素水平高达0.5~30mg/L其总量占蛋白总量的0.01%,其中血浆中的脂联素有三种存在形式,分别为三聚体、六聚体及多聚体,在血液循环中脂联素绝大部分以多聚体形式存在(大约占85%),是具有生物活性脂联素的主要存在方式[3-4]。脂联素在结构上可分为小球状片段型脂联素及全长型脂联素,这两种不同结构的脂联素通过不同的脂联素受体、作用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来发挥其的生物学作用。Waki H等[5]研究发现小球状片段型脂联素是由中性粒细胞和(或)单核细胞激活后分泌产生的白细胞弹性蛋白酶裂解全长型脂联素而得来的。

    2003年,Yamauchi等[6]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克隆出了两种脂联素受体的异构体,分别为脂联素受体1(AdipoR1)与脂联素受体2(AdipoR2),它们均属于七次跨膜的受体家族,但它们与经典的七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不同,脂联素受体的C端位于细胞膜外,且AMP蛋白激酶(AMPK)通路是它们主要的信号转导通路。早期的研究发现为AdipoR1在骨骼肌细胞存在表达,而AdipoR2在肝细胞存在表达,胰岛素β细胞及内皮细胞等均表达AdipoR1与AdipoR2这两种受体[6]。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为脂联素这两种受体在全身多种组织细胞广泛表达,如脂肪组织、肝、肾、脑、肺、睾丸、骨骼肌、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等,并且其表达存在组织差异。钙粘蛋白-T(T-cadherin)是最近发现的一种脂联素新型受体,其与脂联素结合后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9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