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量表,意义,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评价指标,4统计学处理,2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2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3两组SDSS评分比较,3讨论
于现庆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山东聊城 252000
精神疾病是指一种病情较重的心理障碍,通过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影响而引发大脑机能活动的紊乱,进而引起认知、心境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发生不同程度障碍。随着社会竞争力及生活压力的加剧,精神障碍问题日益突出,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且同时给患者及其家属还有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1]。一项研究表明,于1993年我国关于七个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提示,15岁及以上人群中除神经症外,各种精神疾病总时点患病率为1.1%[2],且神经症的时点患病率为1.5%[3-5]。临床上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明显地提升了患者的临床缓解率。认知行为干预是指以行为疗法为基础,融合社会认知理论和技术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生活实践中矫正受检者对重要生活事件或处境的错误认知,同时引导、塑造并验证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反应[6]。该项治疗方法强调认知,行为,情绪以及生理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资料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针对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我院)65例精神疾病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29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分析,以下为具体的纳入标准:①患者应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②患者或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③意识清楚,且愿意配合本研究等。排除标准:①病情较为严重,且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②依从性较差;③同一时期接受本研究外的其他心理治疗等。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