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3年第5期
编号:13165999
五脏痹的源流(3)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年第5期
     4 后世医家对五脏痹的研究

    《素问·痹论》用“四时五脏阴阳”的思想方法,阐述了五脏痹的发病规律,奠定了五脏痹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视为圭臬。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系统记载五脏痹方证的当属宋代的《圣济总录》,在“诸痹门”中首列五脏痹的理法方药。《圣济总录》论述五脏痹虽均先引用《素问·痹论》中原文以作大纲,但在其后的具体病证论述与治疗中,无论是主证还是兼证都较《内经》有所改变,并列有大量五脏痹方剂,进一步发展了五脏痹。宋之后对五脏痹的研究进展甚少,直至明代朱橚《普济方》收集的五脏痹方中,除心痹增加了6方外,其余完全抄录《圣济总录》。明朝医者颇丰,医家多认为五脏痹的成因是“皮肉筋骨脉各有五脏之合,初病在外”“五脏各有所应,病久不去,而后感于邪气必更深,故内舍其合而入于脏”。王肯堂则提出五脏痹的具体治法。清朝名医辈出,总结了大量五脏痹经验,理论认识亦日臻深入。罗美阐述五脏痹的具体病机为“肺痹者,痹既入脏,则脏气闭而不通,本气不能升举”“心痹者脉不通, 则心气郁”“肝痹则气血两衰”“脾痹者,本脏不足,不能散精”“痹气在肾,肾气不行”。陈士铎在《辨证录》中对五脏痹的病因病机、辨证用药,作了系统分析,理法方药俱备。秦景明补辑《症因脉治》第一次把五脏痹列为“内伤痹证”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