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3年第11期
编号:13149532
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5)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年第11期
     5 历代医家对特殊痹的论治

    5.1 内经时期 《黄帝内经》治疗痹病以针灸为主,在《灵枢·周痹》中详论周痹的治疗,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重视其痹痛部位的先后,先治其标部,后治其本位,以遏制病势而后除其根。对于众痹的治疗“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是重视其病位的治疗,指出针刺时要注意发作的部位,痛后仍需针刺这个部位,以防止其复发。“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指出针刺痹病的辨证治疗原则。《内经》也认识到痹病的难治性,如《素问·痹论》说:“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对于有关顽固痹病的论治,如《灵枢·官针》曰:“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灵枢·寿夭刚柔》云:“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则曰:“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等。

    5.2 汉晋时期 《金匮要略》对于多种特殊痹进行辨证论治。如风湿历节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寒湿历节以乌头汤主之。治疗血痹用针药之法,轻者“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重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对狐惑的治疗,“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开创了内服外治并举、综合治疗的方法。张仲景治痹的许多处方,如防己黄芪汤、白虎加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中藏经》认为对气痹治疗“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