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4年第3期
编号:13137546
湿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4)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年第3期
     历代文献丰富详细而形象地描述了湿痹(着痹)的临床表现,说明湿痹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常见的痹病之一,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强直性脊柱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出现湿痹表现的可以参考本病辨证论治[1]。

    4 历代医家对湿痹相关痹病的论述

    4.1 秦汉魏晋时期 《内经》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着痹”的经典论述,为后世所宗,也是湿痹最早的概念。除此之外,《内经》对有关湿邪致痹的论述也较多。如《素问·痹论》曰:“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等,提出天行湿邪亦可致痹。在张仲景所论的痹病病因学上,湿邪占据了主要地位。如《金匮要略》强调湿邪致痹特点,如“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等;认为“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仲景发展了《内经》湿痹理论,其所论湿痹与《内经》着痹有所不同,有以下特点[7]:①以外湿为主因;②初起兼表证,故仲景论湿痹即冠以“太阳病”三字;③以关节疼痛、脉沉细为临床特征;④易合并内湿,形成内外合邪之候。故有人认为《金匮要略》中的“风湿”“湿痹”两者命名虽异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