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4年第8期
编号:13124288
皮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4)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年第8期
     6.2 历代医家对皮痹的论治

    6.2.1 《内经》对皮痹的论治 《内经》对皮痹的治疗论述颇详,特别在针刺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视其虚实”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紧者,转引而行之”等。《灵枢·刺要论》指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素问·调经论》从气血辨证治疗皮痹,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在血。“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血,调之络”。具体操作上,皮痹治疗取半刺、毛剌、浮刺、直针刺等。如《灵枢·官针》曰:“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又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除针刺外,《内经》还提出用汤剂内服治疗,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曰:“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另外,还载有中药外治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中“渍形”即熏蒸治疗,并记载用椒、姜、桂和酒煮沸熏蒸治疗等。《内经》认为皮痹应尽早使用发汗祛邪等法治疗,否则内传入里。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