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8年第1期
编号:13204677
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析(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8年第1期
     【摘 要】 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畸形。阳虚腠理空疏,风寒湿等外邪乘虚侵袭,痰瘀痹阻,阳气不得周流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机关键。通过文献复习探讨温阳通络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温阳通络;阳虚邪凑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疾病,可伴关节外损害,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畸形[1-2]。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历代有“历节”“顽痹”“尪痹”等不同称谓。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教授学术继承人、云南省名中医吴生元教授认为阳虚邪凑是RA发生的病机关

    键[3]。《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亏虚抑或不通,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温阳通络法是吴生元教授基于扶阳理论总结出的RA治疗大法。本文通过文献复习,探讨温阳通络法的理论依据及其治疗RA的可行性。

    1 阳虚邪凑是RA发生的病机关键

    中医学认为,RA发病机理主要为患者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或感受风寒湿邪,中阳受损,邪气痹阻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以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甚则变形、僵直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严重时累及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故治疗主要以温阳通络为法。

    1.1 阳虚与RA的关系 《黄帝内经·痹论篇》云:“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何故也?岐伯曰:……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4]可见阳气具有御邪功能,阳气盛,正邪交争,发为热痹,若阳气充沛,即可驱邪外出而愈。叶天士亦认为“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5],痹证日久,对于禀赋不足或年老体弱者易损伤阳气,治疗遵循“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景岳全书·痹》亦指出:“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阴盛则阳伤[6]。因此,阳秘则邪不外淫,精不内亡,阳气在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故阳虚邪凑是RA发生的病机所在。

    1.1.1 阳虚体质与RA发病 RA的发病与阳虚体质密不可分,正如医宗金鉴云:“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從类化故多端。”章虚谷在《外感温热篇》的注解中亦指出:“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阳强弱而为病。”[7]体质决定了邪气的从化,外感风寒湿是RA发病的关键因素。易感风寒湿者,必是阳气素虚,先天禀赋不足体质。因此,阳虚体质是RA发病的内在基础。

    1.1.2 阳虚与六淫致病 阳气的变化是六淫致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六气”应时而至,为天地间的正气,“六气”太过、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成“六淫”。六淫致病与人体阳气不足,不能耐受自然气候变化有关[8]。正所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亏虚,六淫乘虚侵袭,邪气痹阻经络气血,使本已不足之阳气运行进一步受阻,阴液为之停滞,酿生痰浊、瘀血,病理产物互为影响,气血不得流通,进一步加重阳虚,因此“温阳通络”是打破痹证“虚、邪、痰、瘀”互致的关键环节,是治疗RA的重要方法。

    1.1.3 阳虚气血运行受阻是RA的重要病理基础 正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气血流通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周流循环,气为血帅,阳气流通,则气血水津转运敷布通利无阻。正如《难经·二十二难》指出“气主煦之”“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由此可见,血液流通全赖阳气之温煦推动,阳虚气血运行受阻,变生痰浊、瘀血。阳气运行为病理产物所阻,进一步加重了RA的病理。

    1.2 风寒湿邪与RA的关系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风寒湿邪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外在条件。《医门法律》云:“痹证非不有风,然风入在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固致痹也。”进一步指出外感风寒湿的致病作用。可见,尪痹感邪以风、寒、湿为主。《临证指南医案·痹》认为:“风寒湿邪混入经髓而为痹。”当用辛温,宣通经络为要。其治疗以温阳、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为主。《医宗金鉴·痹证总论》:“痹者,闭而不通之谓。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国医大师朱良春[9]认为,RA发生由阳气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热诸邪乘虚侵袭,盘踞经髓,深入骨节,气血阻滞不通所致。可见,RA发病,风、寒、湿三邪痹阻为外因,尤以阳气亏虚,感受风寒湿最为关键。故临床治疗当以“温阳通络”为原则,方显宏效。

    2 温阳通络法治疗RA的特色及优势

    《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认为尪痹多因素体阳虚,或病久阳虚,阴寒内生,同气相感,风寒湿邪侵袭,从阴化寒,损及阳气,气血不通致瘀;津液不化成痰。《景岳全书·痹》亦云:“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寒湿皆为阴邪,易相合而为病,在尪痹病理过程中尤为常见。

    我国扶阳学术流派重要代表人物,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吴生元教授在传承创新仲景、钦安扶阳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RA“阳虚邪凑”论,认为RA是“虚、邪、痰、瘀”互致[10],“不通”“不荣”并见,“虚”以阳气亏虚为本,“邪”以感受风寒湿邪为标。本病病因繁复、病机胶戾、证候多端、预后晦昧,吴生元教授针对其阳气亏虚的病机关键,擅用温通之法,重在温阳通络。用药上,选药配伍,注意病位病性药性,“专用、重用、善用”附子,扶阳存津,力专效宏。, http://www.100md.com(吴晶金 彭江云)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