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9年第7期
编号:13368124
大偻的源流及临床意义(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9年第7期
     【摘 要】 大偻为特殊痹之一,是按症状特征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大偻在历史上也有文献记载,但多不系统。通过对大偻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内容包括大偻的病名、病因病机、主要表现及治疗等,补充了中医风湿病学的内容,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因此,大偻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医风湿病学的创新和发展,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大偻;脊柱炎,强直性;风湿病(痹病);特殊痹;虚邪瘀;三级痹病;源流大偻是指以病情深重、脊柱弯曲、背俯等为主要特点的痹病[1]。“偻”音“旅”(lü),《新华字典》注曰:“脊背弯曲。”大偻,《简明中医辞典》注解曰:“指曲背俯身的症状。”大偻之病,即是指病情深重、脊柱弯曲、背俯,甚则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征象的一类痹病。“偻”指“背脊弯曲”的残疾而言,是本病的症状特点。大偻是从其症状特点命名的痹病,为特殊痹之一[2],是風湿病的三级痹病[3-4]。大偻虽由《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提出,但在历史上对于大偻相关论述较少。本文对大偻的源流及历史文献进行复习和整理。

    1 大偻的病名

    “大偻”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大偻,唐·王冰注曰:“身体俯曲,不能直立。偻,背脊弯曲。”现代焦树德结合《素问·痹论》中“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等论述,提出把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名称为“大偻”。大偻在历代文献中也有“背偻”“背伛偻”等其他称谓,还有人主张称为“偻痹”[5]。

    1.1 大 偻 最早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后世《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等从之。“大”,有两种涵义:一指脊柱为人体最大的支柱;一指病情深重。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大痹”即指病情深重的痹病。“偻”,《辞源》注:“曲背。”《中国医学大辞典》曰:“大偻,背俯也。”焦树德提出,大偻即是指病情深重、脊柱弯曲、背俯的疾病。因其症状与强直性脊柱炎晚期的临床表现相像,因此,他提出将“大偻”作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名[1],得到中医风湿病(痹病)学界的认同,在许多中医论文和书籍中被引用并加以论述,而形成独立的病名。

    1.2 背 偻 背偻之名首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其在“腰背病诸候”中论有“背偻候”。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曰:“背偻如龟背。”《普济方》从之。明·沈之问《解围元薮》也提及背偻。背偻也是大偻的别称。

    1.3 背伛偻 首见于朝鲜许浚《东医宝鉴》,其论有“背伛偻”。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背伛偻即指背偻。

    2 大偻的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是因“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而形成。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大病之后,房劳过度,肾督亏虚,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脊督失荣,或感受外邪,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邪留不去,渐致痰浊瘀血,胶结督脉,不通不荣,乃生大偻。

    2.1 感受外邪 如久居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或劳作当风等,均可致风寒湿等邪侵袭,气血不畅,痹阻督脉脊柱,而致本病;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风寒乘虚侵袭太阳经脉,气血凝滞,而致本病;或肾督亏虚,外邪痹阻督脉,督脉脊部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本病;或气运失常,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血瘀阻督脉,而致本病;或骨痹日久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肾,而致痹。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腰脊头项痛。”《素问·痹论篇》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诸病源候论》曰:“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肾经不足,风冷乘之,腰痛如折,牵引背膂,仰俯不利。”《东医宝鉴》曰:“中湿背伛偻,足挛成废,腰脊间骨节突出。”“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腰脊强俯仰不利。”清·马培之《马培之医案》曰:“一着风寒湿邪,则经气不行,腰脊板强。”

    2.2 肾督亏虚 脊柱乃一身之骨主,督脉“贯脊属肾”,先天禀赋不足,肾督亏虚,或大病体虚,或房劳过度,肝肾不足,督脉脊骨失荣而致本病。《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者……贯脊属肾,夹脊抵腰中……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摇。”《灵枢·经脉》云:“足少阴之别……下外贯腰脊;其病……虚则腰痛。”《灵枢·本藏》曰:“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臂膂痛,不可以俯仰。”《难经·二十九难》曰:“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诸病源候论》曰:“若虚则受风,……故令背偻。”《东医宝鉴》曰:“老人伛偻乃精髓不足而督脉虚也。”清·陈士铎《辨证录》曰:“大病之后,腰痛如折,久而成为伛偻。”

    2.3 痰瘀气滞 外邪侵袭,荣卫凝涩而致瘀;或饮食不节,脾胃损伤,运化失常,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痹阻于脊部经脉筋骨,而致痹;或肾阳气虚,水湿不化,血失温运,为痰为瘀,痰瘀既阻滞经络又壅遏邪气,痰瘀邪气相搏,经络气血闭阻,而发本病;或经气不利,郁而不通,而致本病。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曰:“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明·孙文胤《丹台玉案》曰:“尻骨痛,有痰、有血虚、死血不同。”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曰:“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

    综上所述,大偻的发病是因“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而形成。肾督亏虚是本病的发病之内因,感受风寒湿等邪是发病之外因,痰瘀是发病的关键。概括起来,其病因不外“虚邪瘀”[6]。其基本病机是肾督亏虚,寒邪侵入,肾督失养,邪滞筋骨,不通不荣。其主要病位在督脉脊柱、筋骨关节,涉及督脉及肝肾、脾(胃)等脏腑。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督亏虚、肝肾不足为主,标实以风寒湿邪、痰瘀气滞为主,临床上多相互兼夹。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痹久不已,内舍脏腑,可见“脊以代头,尻以代踵”等肾痹症状。, 百拇医药(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潘宏伟 陈小朋 王颂歌 娄玉钤)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