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201
编号:13520472
风痹的证治(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1
     【摘 要】 风痹为诸痹之首,五淫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风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风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风寒痹阻、风湿痹阻、风寒湿痹阻、风热痹阻、风湿热痹阻、营卫不和、血虚风痹、血瘀风痹等8型)。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风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风痹又称行痹,是以风邪为主导致的以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痹病[1]。风痹是按五淫(风、寒、湿、热、燥)病因分类的风湿病,是五淫痹之一[2],为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风痹、行痹均首见于《黄帝内经》。风痹见于《灵枢·寿夭刚柔》;行痹见于《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风痹是以病因命名的,而行痹是以临床特征命名的,是风痹别名之一。此后,大部分医家秉承《黄帝内经》而沿用“行痹”之名。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明确提出“风痹”定义,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与行痹含义相似。明清之后,医家认识逐渐一致,风痹即行痹,如清·秦之祯《症因脉治》曰:“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西医学的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症、纤维织炎综合征等可出现风痹表现[4]。风痹作为最常见的痹病,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风痹的病因病机

    风痹的内因为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或脏腑功能失调,风自内生;而风为百病之长,且不能独伤人,故寒、湿、热等其他淫邪常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因此,外因为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侵袭,但其主要致病因素为风邪。

    1.1 风邪入侵 平素调摄不慎,或气候变化,风邪侵袭,痹阻肌肤经络、肢体关节,气血不通,而发风痹。如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宋代《圣济总录》曰:“以血虚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經络,攻注关节,故荣卫凝涩,骨节疼痛,不可屈伸也。”清·尤怡言:“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

    1.2 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营卫不和,卫阳不固,或病后失养,精血不足,腠理空疏,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乘虚侵袭,或肢体关节失养,而致痹。如《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诸病源候论》曰:“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则言:“风痹之证,大抵因虚者多,……惟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症因脉治》也曰:“风痹之因,或元气不充,或病后体虚,或饥饿劳役,风邪乘之,则风痹之症作矣。”

    1.3 内风致痹 内风也可致痹,内风是指风由内生,主要由于肝的功能失调所致。肝阳偏亢、虚风内动等致气血逆乱,经络痹阻而为痹;或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进而致痹。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行痹……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曰:“血虚生风者,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

    1.4 瘀痰痹阻 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侵入体内,邪滞不祛,日久凝涩,瘀阻经络、筋骨关节而致痹;或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感受风邪,邪瘀更甚,而致本病。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圣济总录》则曰:“风邪乘虚,与血气偕行,使营卫凝涩,随所注处,悉为疼痛。”

    总之,风痹的病因病机不外“虚、邪、瘀”[5]三类。本病以实证为主,但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病邪以风邪为主,可挟有寒、湿、热等邪;虚以营卫气血不足为主。基本病机是风邪为主导致气血痹阻肢体关节。其病位在肢体、关节、经络,尤以上肢、肩背部多见,少数发于肌肤,可涉及心、肝、肾等脏。

    2 诊断要点

    有感受风邪病史,初起常有恶风、发热等症;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以“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疼痛部位以上肢及肩背部多见,可出现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等表现。

    3 风痹的辨证论治

    风痹的主要治疗原则为祛风通络。但具体治法多种多样,既有祛风驱邪,又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等;同时注意应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6]。如《医宗必读》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

    3.1 风寒痹阻证 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恶风畏寒;上肢及肩背部关节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或弦紧。

    分析:本证多为风邪为主挟寒邪侵袭机体,留滞经络,阻碍气血而致。风性善行,故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恶风,以上肢及肩背部多见;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畏寒;天气变化加重,苔薄白,脉浮缓或弦紧均为风寒痹阻之象。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方药:防风汤(《圣济总录》)加减。方中防风、麻黄祛风散寒;秦艽、桂枝、葛根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羌活、独活、豨莶草、威灵仙祛风胜湿;当归、川牛膝活血通络。诸药共用,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效。若上肢疼痛者,加川芎、白芷;下肢疼痛者,加独活。

    3.2 风湿痹阻证 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肿胀、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气候突变或阴雨天尤甚,小便不利;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分析:本证多为风邪为主挟湿邪侵袭机体而致。风邪善行而数变,故风邪侵袭,则见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湿性粘滞重着,故湿邪侵袭则肢体关节肌肉肿胀、重着,小便不利;风湿相搏,痹阻气血,经络失和,故肌肤麻木不仁;气候突变或阴雨天则湿邪较甚,故症状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或濡缓,均为风湿痹阻之候。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方中羌活、防风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三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而疏利关节;豨莶草、海桐皮祛湿除痹;蕲蛇搜风通络;川芎理气活血;苍术、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百拇医药(李满意 刘红艳 娄玉钤)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