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误读
2014年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改年”。刚刚开年,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端出“教改大餐”。在被公开报道的改革举措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变革,也有具体的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比如旨在均衡教育资源、治理择校难题的北京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大幕开启,东城区率先公布的改革方案被评价为“要逆天”;期末考试,北京、杭州等地的一些小学低年级告别了传统试卷,代之以游戏;浙江今年将有11所高中推行“无班级管理”,试行“走班教学”。
和以往一样,在这些教改行动中不乏“他山之石”,像浙江的“走班教学”,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不讳言其中有欧美高中教育的影子。
一直以来,西方教育都是我们对中国教育进行批判的依据,是教育改革的模板。这无可厚非,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但这种学习和借鉴首先要建立在全面真实了解的基础上,然后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择善而从、择时而动,否则,南橘就可能变成北枳。
但遗憾的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发现,我们对国外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误读。误读倒也罢了,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误读会误导我们的行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这一说法最近广为流传,甚至连某权威大报的官方微博都对此进行了推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