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运动的发展及其意义(3)
此期出版的汇通文献主要有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1940年),钱今阳著《中国儿科学》(1942年),祝味菊、陈苏生合著《伤寒质难》(1947年),上海医药研究学会著《国药科学秘方》(1948年),余无言著《伤寒论新义》(1949年),章次公著《药物学三编》(1949年)等。
此期具有汇通色彩的中医学校,如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1939年),由时逸人、施今墨、张赞臣、俞慎初等创办,认为复兴中医,必以复兴中医教育为前提,提出教学方针为“一、发皇古代医学精义,二、融汇西医知识并设法利用器械辅助,三、提倡本国药材,四、搜罗民间特效验方及秘方,五、集中古今中外各家之学识及经验,六、促进医士道德,七、提倡公共卫生”。所设课程中西各半,主讲教师有时逸人、张赞臣、姜春华、俞慎初、程门雪、陈存仁、尤学周等。
此期重要的中西医汇通医院有四明医院。该院成立于1906年,最初只是一家小型医院,主要延请宁波籍中医坐诊。1922年9月,迁至法租界爱来格路,正式取名为四明医院,用房、设备和人员都有了扩大,有医师17人,其中以中医人员为主,约占三分之二,设有内、外、妇、儿和检验等科,以及中西药房。1942年四明公所聘吴涵秋为四明医院院长,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吴涵秋接手医院后贯彻中西医汇通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聘请海上中西医名士担任诊疗工作。中医方面有严苍山、陈存仁、孙剑庵等,西医人员有董承琅、马永江、张秀彬、商文彝、唐惠民等。同时成立西医临床辅助科室,如化验室、手术室、放射科等,引进当时比较先进的设备和器械,并扩大病房,成立护理部,拓展医疗范围。为加强管理,还聘请西医黄景霞担任副院长及外科主任。经过整顿,一时人才济济,医疗服务质量大幅提高,使四明医院成为当时私立医院中的佼佼者。解放后,由于人员整齐,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影响较大,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整体改制为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
, 百拇医药
3、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运动的成果和意义
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运动从清末到1949年经过百余年的历程,从个别医家的思想逐渐发展成为滚滚洪流,并辐射到全国,影响到整个医学界,民国时期的大部分著名医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其中。尽管中西医汇通未脱离“中体西用”的框架,属于改良主义范畴,在其发展过程中争论多,成效少,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汇而不通,成效甚微”,但是纵观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的发展,仍然取得了一定成果。笔者认为,对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派的历史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 一次思想革命
由上海汇通派医家发动并迅速辐射全国的中西医学论争以及有关“改进中医”、“中医科学化”大讨论,是一场推动中医界思想变革的运动。中西医汇通思想虽属于改良主义,但它的产生并非主要受改良主义启发,而是一次自发的思想革命。汇通家在中西医并存的社会现实中,通过接触了解西医,比较中西医学,看到西方医学的进步和中医自身的不足,对中医学术发展缓慢感到不满。当民主、科学思潮影响到医学界,中医因“不合科学”而面临政府取缔的境地时,汇通医家们勇于面对挑战,大胆创新思维,求索自我发展,用超越的眼光看待和接受外来事物,在维护和保持中医传统特色的同时,提出取长补短,冶中西医于一炉,目的是使中医学能够在学术上发展,适合和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 http://www.100md.com
3.2 一群汇通医家
上海是我国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大本营,是中西医汇通思想表现最集中的地方。在汇通思潮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一大批具有汇通思想的中医精英集合在中西医汇通的旗帜下,他们中许多都是民国时期著名医家,在我国近代中医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包括丁福保、周雪樵、汪惕予、蔡小香、张山雷、恽铁樵、祝味菊、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时逸人、张赞臣、余无言、陈无咎、吴涵秋、朱仁康、姜春华、陈苏生等等。
3.3 一场探索实践
近代上海是我国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桥头堡,也是中西医学汇通的试验场。汇通医家们在“改革中医”、“中医科学化”的旗帜下,不但思想上敢于开拓,理论上大胆创新,而且善于实践,开展了大量带有探索性的汇通实验工作。如开办教育,探索在中医理论传承和教育内容上的中西医汇通;开办医院,摸索在医疗实践和诊疗模式上的中西医汇通;与中药界人士合作,探索中药成分、剂型以及处方组成上的中西医汇通。他们通过结社,团结同志,宣传思想;创办刊物,争鸣学术,交流见解。近代上海创办的具有中西医汇通性质或色彩的团体和刊物之多,居国内榜首。这些实践活动虽然没有取得十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使中西医汇通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为全国解放后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作了充分的准备,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
, http://www.100md.com
3.4 一批汇通著作
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医家们撰写了诸多重要的汇通文献,除上文已经提到外,还有丁福保《丁氏医学丛书》《二十世新内经》,汪惕予《自新医学汇编》,余伯陶《鼠疫抉微》,顾鸣盛《中西合纂妇科大全》,王一仁《中国医药问题》,许半龙《中西医之比较观》,陆渊雷《生理补正》《病理补正》,徐柏生《治方新解》,张赞臣《咽喉病新镜》,胡安邦《中西医科大全》,陆士谔《国医新话》,陈邦贤《素灵新义》,时逸人《时氏内科学》,王慎轩《中医新论汇编》等等。
4、结论
近代上海的中西医汇通运动贯穿了整个清末民国时期,具有旗帜鲜明、思想创新、勇于实践等特点,并形成汇通派,其声势之大、影响之深、聚众之广,是近代以来其他任何中医学术流派所不能比拟的。上海中西医汇通的发展,经历一个认识、思辩、争论、实践的过程,最终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起到统一汇通思想的纲领性作用,体现了汇通派的基本理念。
中西医汇通是海派中医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不但具有学术性,而且具有时代意义。中西医汇通思潮基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变革,勇于认识自我,接受外来事物,积极创新思维,适应时代潮流和民众需求,希望走一条革新自强、创新发展的新路,反映出海派中医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西医汇通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中医人士认识科学进步,要求自我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体现。近代的中西医汇通是一次中医界的思想革命,它促进了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为全国解放后中西医结合事业在思想准备和人才准备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拇医药(毕丽娟 杨杏林 杨枝青 苏丽娜 张晶滢 肖芸 杨奕望 陆明)
此期具有汇通色彩的中医学校,如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1939年),由时逸人、施今墨、张赞臣、俞慎初等创办,认为复兴中医,必以复兴中医教育为前提,提出教学方针为“一、发皇古代医学精义,二、融汇西医知识并设法利用器械辅助,三、提倡本国药材,四、搜罗民间特效验方及秘方,五、集中古今中外各家之学识及经验,六、促进医士道德,七、提倡公共卫生”。所设课程中西各半,主讲教师有时逸人、张赞臣、姜春华、俞慎初、程门雪、陈存仁、尤学周等。
此期重要的中西医汇通医院有四明医院。该院成立于1906年,最初只是一家小型医院,主要延请宁波籍中医坐诊。1922年9月,迁至法租界爱来格路,正式取名为四明医院,用房、设备和人员都有了扩大,有医师17人,其中以中医人员为主,约占三分之二,设有内、外、妇、儿和检验等科,以及中西药房。1942年四明公所聘吴涵秋为四明医院院长,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吴涵秋接手医院后贯彻中西医汇通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聘请海上中西医名士担任诊疗工作。中医方面有严苍山、陈存仁、孙剑庵等,西医人员有董承琅、马永江、张秀彬、商文彝、唐惠民等。同时成立西医临床辅助科室,如化验室、手术室、放射科等,引进当时比较先进的设备和器械,并扩大病房,成立护理部,拓展医疗范围。为加强管理,还聘请西医黄景霞担任副院长及外科主任。经过整顿,一时人才济济,医疗服务质量大幅提高,使四明医院成为当时私立医院中的佼佼者。解放后,由于人员整齐,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影响较大,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整体改制为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
, 百拇医药
3、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运动的成果和意义
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运动从清末到1949年经过百余年的历程,从个别医家的思想逐渐发展成为滚滚洪流,并辐射到全国,影响到整个医学界,民国时期的大部分著名医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其中。尽管中西医汇通未脱离“中体西用”的框架,属于改良主义范畴,在其发展过程中争论多,成效少,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汇而不通,成效甚微”,但是纵观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的发展,仍然取得了一定成果。笔者认为,对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派的历史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 一次思想革命
由上海汇通派医家发动并迅速辐射全国的中西医学论争以及有关“改进中医”、“中医科学化”大讨论,是一场推动中医界思想变革的运动。中西医汇通思想虽属于改良主义,但它的产生并非主要受改良主义启发,而是一次自发的思想革命。汇通家在中西医并存的社会现实中,通过接触了解西医,比较中西医学,看到西方医学的进步和中医自身的不足,对中医学术发展缓慢感到不满。当民主、科学思潮影响到医学界,中医因“不合科学”而面临政府取缔的境地时,汇通医家们勇于面对挑战,大胆创新思维,求索自我发展,用超越的眼光看待和接受外来事物,在维护和保持中医传统特色的同时,提出取长补短,冶中西医于一炉,目的是使中医学能够在学术上发展,适合和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 http://www.100md.com
3.2 一群汇通医家
上海是我国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大本营,是中西医汇通思想表现最集中的地方。在汇通思潮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一大批具有汇通思想的中医精英集合在中西医汇通的旗帜下,他们中许多都是民国时期著名医家,在我国近代中医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包括丁福保、周雪樵、汪惕予、蔡小香、张山雷、恽铁樵、祝味菊、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时逸人、张赞臣、余无言、陈无咎、吴涵秋、朱仁康、姜春华、陈苏生等等。
3.3 一场探索实践
近代上海是我国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桥头堡,也是中西医学汇通的试验场。汇通医家们在“改革中医”、“中医科学化”的旗帜下,不但思想上敢于开拓,理论上大胆创新,而且善于实践,开展了大量带有探索性的汇通实验工作。如开办教育,探索在中医理论传承和教育内容上的中西医汇通;开办医院,摸索在医疗实践和诊疗模式上的中西医汇通;与中药界人士合作,探索中药成分、剂型以及处方组成上的中西医汇通。他们通过结社,团结同志,宣传思想;创办刊物,争鸣学术,交流见解。近代上海创办的具有中西医汇通性质或色彩的团体和刊物之多,居国内榜首。这些实践活动虽然没有取得十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使中西医汇通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为全国解放后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作了充分的准备,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
, http://www.100md.com
3.4 一批汇通著作
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医家们撰写了诸多重要的汇通文献,除上文已经提到外,还有丁福保《丁氏医学丛书》《二十世新内经》,汪惕予《自新医学汇编》,余伯陶《鼠疫抉微》,顾鸣盛《中西合纂妇科大全》,王一仁《中国医药问题》,许半龙《中西医之比较观》,陆渊雷《生理补正》《病理补正》,徐柏生《治方新解》,张赞臣《咽喉病新镜》,胡安邦《中西医科大全》,陆士谔《国医新话》,陈邦贤《素灵新义》,时逸人《时氏内科学》,王慎轩《中医新论汇编》等等。
4、结论
近代上海的中西医汇通运动贯穿了整个清末民国时期,具有旗帜鲜明、思想创新、勇于实践等特点,并形成汇通派,其声势之大、影响之深、聚众之广,是近代以来其他任何中医学术流派所不能比拟的。上海中西医汇通的发展,经历一个认识、思辩、争论、实践的过程,最终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起到统一汇通思想的纲领性作用,体现了汇通派的基本理念。
中西医汇通是海派中医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不但具有学术性,而且具有时代意义。中西医汇通思潮基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变革,勇于认识自我,接受外来事物,积极创新思维,适应时代潮流和民众需求,希望走一条革新自强、创新发展的新路,反映出海派中医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西医汇通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中医人士认识科学进步,要求自我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体现。近代的中西医汇通是一次中医界的思想革命,它促进了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为全国解放后中西医结合事业在思想准备和人才准备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拇医药(毕丽娟 杨杏林 杨枝青 苏丽娜 张晶滢 肖芸 杨奕望 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