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失疏泄”的现代研究进展(1)
摘要: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肝主疏泄的功能在人体的新陈代谢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肝主疏泄的现代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肝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章主要探讨了肝主疏泄的生理基础,肝主疏泄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用实验方式研究肝失疏泄的证候,以期能够为肝病的研究与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主疏泄;生理基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肝者,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疏通、畅达、宣泄、升发的生理功能。正如朱丹溪所说:“司疏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津血输布代谢、脾胃运化、情志调畅、生殖机能调节均有赖于肝的作用。如果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或肝气上逆,则身体的多种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多个系统会出现症状,例如胸胁胀满疼痛、胃脘不舒、烦躁易怒、抑郁寡欢、四肢发凉、关节疼痛、月经不调等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肝气郁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愈加明显。如抑郁症、亚健康等心身疾病,发病率呈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故研究并总结肝失疏泄的病因病机将有助于防治一系列的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1、肝失疏泄的结构基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但对其具体机制尚不明了。很多学者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开展了肝主疏泄的本质研究。严灿等从免疫学角度设计实验研究,纳入诊断为肝郁的患者50例,并与正常组对照。观察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D、尿木糖排泄率、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结果显示,肝郁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尿木糖排泄率、cAMP及cAMP/eGMP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还设计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肝郁大鼠的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转化率、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肝郁组的皮质酮却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了肝郁组免疫功能的低下,以及强烈外部刺激下表现出的“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抑制。故研究者认为,肝郁导致身体免疫机能的紊乱,其主要机制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即肝郁导致脾虚,继而出现对外界刺激失应答。
, 百拇医药
有学者运用大鼠、猕猴模拟经前期综合征,探讨肝失疏泄的微观机制。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血清、边缘叶、下丘脑性激素及其调节激素系统(黄体酮、雌二醇、泌乳素)和血清、边缘叶、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与情绪关系密切,揭示了肝主疏泄可能的神经内分泌实质。
岳广欣等从现代信息学角度阐释了肝主疏泄的生理基础。他们认为应将肝看作一个信息系统,而边缘系统(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则是肝主疏泄的高级中枢。肝主疏泄主要在于调畅情志、藏魂等一系列本能欲望和动机,与边缘系统的功能极其相似。边缘系统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交感髓质系统下传信号,其效应器是平滑肌系统。所以肝主疏泄的生理基础为“边缘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交感髓质系统血管平滑肌”这一有机体系的信息传导,达到平滑肌有序舒缩,从而适应环境变化。当本体欲望不能完美实现,平滑肌系统失去节律性收缩,出现气血逆乱之表现,比如头晕头痛,故肝郁的基础是上述系统的平衡因外界刺激而被打破,导致效应器的功能失调。另外,作者认为激素与中医学“少火”的性质相似,糖皮质激素过量使用则可通过上述信息系统进行负反馈调节,从而出现边缘系统的兴奋性和敏感性降低的情况,甚至出现神经元损伤,表现出肝气不疏的临床表现。
, 百拇医药
田进文等认为,肝主疏泄调节脾胃运化的功能与平滑肌关系密切。提出“消化系统平滑肌组织归属‘肝’,黏膜腺性组织归属‘脾’”、“消化系统平滑肌对饮食物和消化液的疏泄作用是‘土得木而达’的体现”、“平滑肌层与黏膜层的解剖关系是‘肝脾相助为理’的形态学基础”、“平滑肌层与黏膜层的解剖关系是‘肝木乘土’和‘木不疏土’的生理基础”等观点。黄熙等创新性地提出了脑平滑肌轴(BSM轴)的概念,他们认为肝主疏泄主要是通过脑、脏腑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这三个靶点来完成的,并且认为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应当从这三个靶点寻求新药物、新突破。
另外,有学者认为,肝主疏泄跟肝脏本身的结构关系密切。孙学刚等认为肝主要的作用是调畅气机,即调节物质、能量的流动和分布,疏通、宣泄全身气、血、津液,使其畅达。现代医学认为,肝脏主要参与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调节人体电解质平衡,参与解毒,它的代谢功能与中医学中脾胃运化吸收水谷精微相似。可见,肝主疏泄更体现在其调整机体能量分布上。那么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与其本身的生理结构关系必然非常密切。作者研究认为,肝窦内皮是肝主疏泄的重要结构。肝窦内皮含有特殊的窗孔,其孔径约0.1~0.2 μm,无隔膜,而且肝窦内皮下仅有少量不连续基膜,这使肝窦成为肝脏与血流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再分布是肝细胞代谢、转化物质的前提,可能是维系脏腑经络功能、气血阴阳平衡的关键所在。当然,如果内皮及窗孔结构破坏,物质及能量(气)分布不当,则出现肝气不舒的一系列症状,例如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对肝主疏泄/肝失疏泄的阐释主要从神经、内分泌网络的正负调节方面入手,并且认为脑、平滑肌在肝的功能发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理解肝主疏泄的含义应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切入。狭义地讲,中医认识的肝和现代解剖学上的肝一样,参与物质和能量的转化,那么肝主疏泄或者肝失疏泄必然跟肝脏本身的结构紧密相连,必然与肝窦内皮的窗孔密切相关;广义地讲,中医认识的肝是一个大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狭义的肝脏,并且系统存在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共同维持机体的平衡。但笔者认为,中医的肝主/失疏泄的生理基础在于后者,它们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紊乱决定的。, 百拇医药(于峥 黄晓华 滕静如 杨威)
关键词:肝主疏泄;生理基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肝者,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疏通、畅达、宣泄、升发的生理功能。正如朱丹溪所说:“司疏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津血输布代谢、脾胃运化、情志调畅、生殖机能调节均有赖于肝的作用。如果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或肝气上逆,则身体的多种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多个系统会出现症状,例如胸胁胀满疼痛、胃脘不舒、烦躁易怒、抑郁寡欢、四肢发凉、关节疼痛、月经不调等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肝气郁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愈加明显。如抑郁症、亚健康等心身疾病,发病率呈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故研究并总结肝失疏泄的病因病机将有助于防治一系列的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1、肝失疏泄的结构基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但对其具体机制尚不明了。很多学者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开展了肝主疏泄的本质研究。严灿等从免疫学角度设计实验研究,纳入诊断为肝郁的患者50例,并与正常组对照。观察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D、尿木糖排泄率、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结果显示,肝郁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尿木糖排泄率、cAMP及cAMP/eGMP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还设计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肝郁大鼠的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转化率、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肝郁组的皮质酮却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了肝郁组免疫功能的低下,以及强烈外部刺激下表现出的“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抑制。故研究者认为,肝郁导致身体免疫机能的紊乱,其主要机制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即肝郁导致脾虚,继而出现对外界刺激失应答。
, 百拇医药
有学者运用大鼠、猕猴模拟经前期综合征,探讨肝失疏泄的微观机制。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血清、边缘叶、下丘脑性激素及其调节激素系统(黄体酮、雌二醇、泌乳素)和血清、边缘叶、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与情绪关系密切,揭示了肝主疏泄可能的神经内分泌实质。
岳广欣等从现代信息学角度阐释了肝主疏泄的生理基础。他们认为应将肝看作一个信息系统,而边缘系统(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则是肝主疏泄的高级中枢。肝主疏泄主要在于调畅情志、藏魂等一系列本能欲望和动机,与边缘系统的功能极其相似。边缘系统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交感髓质系统下传信号,其效应器是平滑肌系统。所以肝主疏泄的生理基础为“边缘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交感髓质系统血管平滑肌”这一有机体系的信息传导,达到平滑肌有序舒缩,从而适应环境变化。当本体欲望不能完美实现,平滑肌系统失去节律性收缩,出现气血逆乱之表现,比如头晕头痛,故肝郁的基础是上述系统的平衡因外界刺激而被打破,导致效应器的功能失调。另外,作者认为激素与中医学“少火”的性质相似,糖皮质激素过量使用则可通过上述信息系统进行负反馈调节,从而出现边缘系统的兴奋性和敏感性降低的情况,甚至出现神经元损伤,表现出肝气不疏的临床表现。
, 百拇医药
田进文等认为,肝主疏泄调节脾胃运化的功能与平滑肌关系密切。提出“消化系统平滑肌组织归属‘肝’,黏膜腺性组织归属‘脾’”、“消化系统平滑肌对饮食物和消化液的疏泄作用是‘土得木而达’的体现”、“平滑肌层与黏膜层的解剖关系是‘肝脾相助为理’的形态学基础”、“平滑肌层与黏膜层的解剖关系是‘肝木乘土’和‘木不疏土’的生理基础”等观点。黄熙等创新性地提出了脑平滑肌轴(BSM轴)的概念,他们认为肝主疏泄主要是通过脑、脏腑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这三个靶点来完成的,并且认为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应当从这三个靶点寻求新药物、新突破。
另外,有学者认为,肝主疏泄跟肝脏本身的结构关系密切。孙学刚等认为肝主要的作用是调畅气机,即调节物质、能量的流动和分布,疏通、宣泄全身气、血、津液,使其畅达。现代医学认为,肝脏主要参与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调节人体电解质平衡,参与解毒,它的代谢功能与中医学中脾胃运化吸收水谷精微相似。可见,肝主疏泄更体现在其调整机体能量分布上。那么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与其本身的生理结构关系必然非常密切。作者研究认为,肝窦内皮是肝主疏泄的重要结构。肝窦内皮含有特殊的窗孔,其孔径约0.1~0.2 μm,无隔膜,而且肝窦内皮下仅有少量不连续基膜,这使肝窦成为肝脏与血流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再分布是肝细胞代谢、转化物质的前提,可能是维系脏腑经络功能、气血阴阳平衡的关键所在。当然,如果内皮及窗孔结构破坏,物质及能量(气)分布不当,则出现肝气不舒的一系列症状,例如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对肝主疏泄/肝失疏泄的阐释主要从神经、内分泌网络的正负调节方面入手,并且认为脑、平滑肌在肝的功能发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理解肝主疏泄的含义应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切入。狭义地讲,中医认识的肝和现代解剖学上的肝一样,参与物质和能量的转化,那么肝主疏泄或者肝失疏泄必然跟肝脏本身的结构紧密相连,必然与肝窦内皮的窗孔密切相关;广义地讲,中医认识的肝是一个大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狭义的肝脏,并且系统存在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共同维持机体的平衡。但笔者认为,中医的肝主/失疏泄的生理基础在于后者,它们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紊乱决定的。, 百拇医药(于峥 黄晓华 滕静如 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