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思维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2)
1.3 辩证思维在整体观的基础上,中国古人采用辩证思维模式来认识构成整体的部分。辩证思维,即整体的、动态的、相对的思维方式[2]。中医学引入辩证思维模式,并在《黄帝内经》中得以全面体现。《黄帝内经》十分注重运用辩证思想对待生命活动,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充分展现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1.4 中和思维
中和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其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理念经《中庸》进一步丰富发展,逐渐被中国古人尤其是儒家学者广泛接受与推崇。中医学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在理论与实践中都积极贯彻着中和思维模式,从而成为促使中医理论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医理论认为,阴平阳秘是人体保持正常生理状态、防治疾病的前提,这是中和思维在中医学中的深刻体现。事实上,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思想等理论内容,都融入了中和思维模式,心肾相交、滋阴降火等医理,无不是围绕不偏不倚的中和思维来展开。中医治疗疾病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最终使人体达到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1.5 实证思维
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