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 2014年第1期
编号:13143055
从《伤寒杂病论》探究心悸与五脏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5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第1期
     【摘要】:以《伤寒杂病论》为依托探讨心悸与五脏的关系,认识到心悸病位在心,化在脾,升降在肾,通调在肺,疏泄在肝,临床辨证论治时应全面考虑,不可单治于心,偏执于一脏。

    【关键词】心悸;五脏

    心悸包括惊悸、怔仲,是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一般多呈发作性,常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并且常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病情轻者称之为惊悸,多因外因诱发,时作时止,发无定时;病情重者称之为怔忡,多无明显诱因,呈持续性发作,以上均可为自觉或者他觉症状[1]。《内经》之中并无心悸之称,但对其病机仍有精辟论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中首见此病名,六经辨证中或为主症出现,或为兼症出现,方才开始开心悸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者多因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位在心

    心者,君主之官,主身之血脉,血液是供给脏腑形体官窍营养物质的载体,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使之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阴阳协调,搏动有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