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 2017年第6期
编号:13089056
中草药致肾小管损害型轻链沉积肾病机制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第6期
     【摘要】结合1例中草药致肾小管损害型轻链沉积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病机制,得出结论:该患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其直接诱发因素是口服中药。这提示我们要谨遵中医症候,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慎用已经实验明确的肾毒性药物。

    【关键词】中草药肾损害;轻链沉积肾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6..02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44岁,汉族,因乏力、纳差、夜尿多伴肾功异常6个月于2015~2月22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上腹不适、夜间疼痛,经胃镜检查:胃溃疡。口服中药(具体方药:姜半夏15 g、厚朴12 g、紫苏9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蒲公英30 g、川楝子9 g、白芨30 g、九香虫9 g、蜈蚣1条另冲服)40余剂后,胃痛减轻,但乏力明显,低热伴夜尿多,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异常、恶心、纳差。二诊处方: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2 g、薏米30 g、砂仁6 g、陈皮9 g、苏梗9 g、山楂30 g、姜半夏12 g、甘草9 g,10剂,未见明显疗效。以“慢性肾脏病(3期)”、“慢性肾小球肾炎”在解放军88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静脉注射“前列地尔”、口服“尿毒清颗粒”、“百令胶囊”、“氯沙坦钾”等药,病情无明显好转。入院查体:血压165/100mmHg,慢性病容,轻度贫血貌,巩膜无黄染,腹水征(-),肝脾触诊不满意,腹水征(+),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