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 2017年第20期
编号:13112622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15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第20期
     【摘要】目的 能对心脑血管患者在临床治疗阶段的用药情况,以及部分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以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8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提出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建议。结果 在研究中对研究对象在用药之后的临床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在肝功能和肾功能以及呼吸等方面都发生一定异常,且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的患者达到18例之多。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因其个人原因或者药物因素等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果在治疗上不够及时,那么则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针对存在的这种不良反应要在患者用药期间进行相应治疗,以此采取合理手段来应对,以减少用药的不稳定性,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0..02

    随着现今国内心脑血管疾病人群的增多,随着而来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比例也有了一定提升,也就是说因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生命和健康已经造成严重威胁。以病症较轻患者为例,其会因疾病因素而造成身体内脏出现病变,甚至丧失部分劳动力。而病症较重患者则会造成生命危险。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该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采取药物对疾病进行防治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较好,且在治疗手段上较为简便,在本文研究中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以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88例作为研究对象,因其在临床中因心脑血管疾病进行过药物辅助治疗。其中,男86例,女102例,年龄38~84岁,平均年龄(56.28±5.92)岁;病程0.51~6.32年,平均病程(2.44±1.63)年。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得到明确诊断,并且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检查和治疗资料。②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并未其他并发症,且不会对研究指标造成影响。③在患者本身或者其家属知情情况下进行相关调查。排除标准:①患者身体存在其他方面疾病或者并发症,如肝肾衰竭、糖尿病等。②在服用心脑血管药物同时也在服用其他方面药物。③不配合相关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通过上述资料收集患者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归类统计,分析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患者的类别,并加以分析。观察用药物类别和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

    1.4 评价指标

    ①心血管药物类别:根据国家相关药典中对药物分类标准作为指标,且进行相关分类。②肝肾功能评价指标:患者转氨酶水平>50 U/L以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高于正常人水平,则认定其具有肝功能异常疾病;在研究中对患者生肌酐清除率<50 mL/min进行分析,以对其肾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异常则可认定为肾功能异常。

    1.5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 12.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药物类别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性:在本文研究中发现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和肾功能异常,以及心律失常、呼吸困难,出现低血压、抽搐、休克、心脏骤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

    3 讨 论

    通过本文研究了解到,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且在临床治疗中现今也没有有效手段对该病症进行根治。患者在临床接受治疗上所应用的药物较多,且在种类上较为复杂。但是,在实际的用药上因患者在病变部位以及病症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如果一概而论进行药物使用,则必然会造成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率有了较大提高。而对不良反应进行解释,那么则是患者在临床阶段接受治疗时,根据医嘱进行药物剂量和服药方法给药之后,其身体机能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在心理和身体等方面与用药之前存在较大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就是因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所造成。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诸多患者在不良反应中在肾功能以及呼吸系统方面存在的病症较多,且在药物的服用上有不同类型药物,且发生反应上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而言,如果患者所服用药物越多,且在种类上越复杂,那么其可能造成不良反应的机率越大。所以,在疾病治疗上还要考虑到患者个人实际用药情况,而并不需要对药物本身,和综合疾病本身的分子机制等进行考虑,主要还是对患者个体在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给予重视。在本研究中了解到,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以此其所产生问题的原因等要进行考虑,以能在用药期间进行更好的医学监护,且必要时也要采取合理手段进行预防,以此降低和避免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会患者的影响。

    现今,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在治疗方式上的增多,针对患者个体进行治疗已经成为现今治疗方式的主要选择。因采取个体治疗在重点上不再是对疾病本身存在的内在分子机制等进行考虑,而是要对患者所存在的差异性,且在药物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等进行考虑。现今,采取这种方法进行疾病治疗的药物载体主要有固体纳米粒、乳剂以及微球等手段,而采取这些方法对患者疾病治疗则能在患者血液循环过程中进入到患者的病变部位和其他组织,以此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变玲,杨世民,张抗怀,等.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间的关联关系[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13(1):75-78.

    [2]冯变玲,杨世民,蓝夏璐,等.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不良反应与药品品种关系的聚类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6):17-18.

    本文編辑:吴宏艳, 百拇医药(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