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肺炎的临床及研究进展构建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过敏性肺炎分型,针对过敏性肺炎的诊断及研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可以对过敏性肺炎的临床诊断和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提高过敏性肺炎临床诊断有效性,尽早为患者提供治疗和干预措施。
【关键词】过敏性肺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1
过敏性肺炎属于肺部炎症的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易感人群因为反复性吸入致敏原,激发机体免疫发硬,肺实质和小气道等被侵犯,临床上也叫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当前临床针对过敏性肺炎患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式初步诊断,利用肺泡灌洗等方式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最终确诊。过敏性肺炎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情况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临床上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尽早明确病情,给予针对
性的治疗方式,保护患生命健康,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 过敏性肺炎分型
过敏性肺炎的分型包含有急性过敏性肺炎、亚急性过敏性肺炎、慢性过敏性肺炎,常见暴露抗原包含有化学物质、动物蛋白类和微生物三种。急性过敏性肺炎患者一般接触抗原后2~9 h即可出现头痛、发热以及肌肉酸痛等临床表现,亚急性过敏性肺炎患者则因为患者长时间暴露在低浓度抗原中,存在有呼吸困难、咳嗽等表现,慢性过敏性肺炎会存在有肺气肿
等临床表现,不可逆转,部分患者会以为呼吸衰竭失去生命。
2 过敏性肺炎诊断
2.1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含有胸部X线以及胸部CT两种,在胸部X线检查方面,慢性过敏性肺炎患者肺野存在有纤维影、网状影和结节影,亚急性患者可见网结节影,有细线条纤维束和结节组成,急性患者X线下可见双侧肺野存在弥漫性边界不清结节影。在胸部CT检查方面,慢性患者可见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亚急性患者存在有肺中央下叶结节,边缘较为模糊,急性患者存在有磨玻璃影,表现为弥散性或者未均匀分布,位置不固定。
2.2 肺功能检查
随着肺纤维化发展,患者会出现有通气功能障碍等表现,肺弹性回缩较为明显,容积减少,气流流速增加。部分患者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气道阻塞表现,主要与过敏性肺炎患者的肺气肿以及支气管炎有关。少数患者会出现明显气
道高反应性表现,给予支气管激发试验,试验结果呈阳性。
2.3 实驗室检查
急性过敏性肺炎患者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及血沉可见明显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含量会轻微上升。检测患者特异性抗体,患者血清IgE水平未出现异常,IgG、IgA、IgM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升高,可作为过敏性肺炎一项重要诊断依据。
2.4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过敏性肺炎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灌洗液中淋巴细胞含量占整体30%~70%,主要存在有T淋巴细胞增多,多为CD8+T细胞。另外,慢性过敏性肺炎患者行BAL检测,患者淋巴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存在明显增加。
2.5 呼出气一氧化氮
呼出气一氧化氮属于过敏性肺炎一种新的诊断方法,有着无创性特点,在肺部炎症反应评估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间质性肺病不同亚型FeNO浓度对比,相比于其他间质性肺病,慢性过敏性肺炎患者NO浓度明显升高,在慢性过敏性肺炎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2.6 肺活检
肺活检属于侵袭性检查方式,急性过敏性肺炎患者肺活检,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有非常多炎症白细胞、纤维化、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观察泡沫状巨噬细胞,细胞中部存在有明显的肺泡空洞表现。慢性过敏性肺炎以及亚急性过敏性肺炎患者视野内可见纤维化、巨细胞肉芽肿等表现,少数患者存在非间质纤维化表现。
3 过敏源成分分析
当前临床上在过敏性肺炎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方面,对过敏源成分分析有着非常高的重视度,主要是通过对致敏物成份蛋白的检测和标记,当发现患者疑似过敏性肺炎时,血清检测致敏物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病情诊断准确性和有效性,使过敏性肺炎患者血清学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提高。过敏性肺炎在激素治疗方面敏感性高,慢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能够缓解患者病情,使患者肺功能得到改善,但是长期治疗有效性尚未明确。另外,激素类药物使用过多非常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结合其他治疗药物,预防并发症。
当前临床上在过敏性肺炎的诊断方面主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FeNO浓度变化等,诊断阳性率约87%。在不具备开胸活检条件下,患者病情的诊断主要通过高分辨CT、BAL、FeNO等方式进行,做好对过敏源成分的分析,能够使患者疾病诊断准确性有明显提高,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帮助患者快速恢复。
参考文献
[1]王 艳,王 展,高 燕,等.职业性过敏性肺炎临床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7,(7):531-532.
[2]林明江,汤秀珍,张海旺.过敏性肺炎不同诊断方式的差异性分析[J].西部医学,2017,(2):265-268.
[3]郭强蕊.过敏性肺炎的X线诊断和鉴别[J].医药前沿,2017,(30):
108-109.
本文编辑:刘欣悦, http://www.100md.com(裴志龙 杨敬平 周秀枝)
【关键词】过敏性肺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1
过敏性肺炎属于肺部炎症的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易感人群因为反复性吸入致敏原,激发机体免疫发硬,肺实质和小气道等被侵犯,临床上也叫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当前临床针对过敏性肺炎患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式初步诊断,利用肺泡灌洗等方式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最终确诊。过敏性肺炎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情况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临床上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尽早明确病情,给予针对
性的治疗方式,保护患生命健康,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 过敏性肺炎分型
过敏性肺炎的分型包含有急性过敏性肺炎、亚急性过敏性肺炎、慢性过敏性肺炎,常见暴露抗原包含有化学物质、动物蛋白类和微生物三种。急性过敏性肺炎患者一般接触抗原后2~9 h即可出现头痛、发热以及肌肉酸痛等临床表现,亚急性过敏性肺炎患者则因为患者长时间暴露在低浓度抗原中,存在有呼吸困难、咳嗽等表现,慢性过敏性肺炎会存在有肺气肿
等临床表现,不可逆转,部分患者会以为呼吸衰竭失去生命。
2 过敏性肺炎诊断
2.1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含有胸部X线以及胸部CT两种,在胸部X线检查方面,慢性过敏性肺炎患者肺野存在有纤维影、网状影和结节影,亚急性患者可见网结节影,有细线条纤维束和结节组成,急性患者X线下可见双侧肺野存在弥漫性边界不清结节影。在胸部CT检查方面,慢性患者可见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亚急性患者存在有肺中央下叶结节,边缘较为模糊,急性患者存在有磨玻璃影,表现为弥散性或者未均匀分布,位置不固定。
2.2 肺功能检查
随着肺纤维化发展,患者会出现有通气功能障碍等表现,肺弹性回缩较为明显,容积减少,气流流速增加。部分患者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气道阻塞表现,主要与过敏性肺炎患者的肺气肿以及支气管炎有关。少数患者会出现明显气
道高反应性表现,给予支气管激发试验,试验结果呈阳性。
2.3 实驗室检查
急性过敏性肺炎患者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及血沉可见明显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含量会轻微上升。检测患者特异性抗体,患者血清IgE水平未出现异常,IgG、IgA、IgM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升高,可作为过敏性肺炎一项重要诊断依据。
2.4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过敏性肺炎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灌洗液中淋巴细胞含量占整体30%~70%,主要存在有T淋巴细胞增多,多为CD8+T细胞。另外,慢性过敏性肺炎患者行BAL检测,患者淋巴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存在明显增加。
2.5 呼出气一氧化氮
呼出气一氧化氮属于过敏性肺炎一种新的诊断方法,有着无创性特点,在肺部炎症反应评估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间质性肺病不同亚型FeNO浓度对比,相比于其他间质性肺病,慢性过敏性肺炎患者NO浓度明显升高,在慢性过敏性肺炎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2.6 肺活检
肺活检属于侵袭性检查方式,急性过敏性肺炎患者肺活检,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有非常多炎症白细胞、纤维化、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观察泡沫状巨噬细胞,细胞中部存在有明显的肺泡空洞表现。慢性过敏性肺炎以及亚急性过敏性肺炎患者视野内可见纤维化、巨细胞肉芽肿等表现,少数患者存在非间质纤维化表现。
3 过敏源成分分析
当前临床上在过敏性肺炎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方面,对过敏源成分分析有着非常高的重视度,主要是通过对致敏物成份蛋白的检测和标记,当发现患者疑似过敏性肺炎时,血清检测致敏物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病情诊断准确性和有效性,使过敏性肺炎患者血清学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提高。过敏性肺炎在激素治疗方面敏感性高,慢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能够缓解患者病情,使患者肺功能得到改善,但是长期治疗有效性尚未明确。另外,激素类药物使用过多非常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结合其他治疗药物,预防并发症。
当前临床上在过敏性肺炎的诊断方面主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FeNO浓度变化等,诊断阳性率约87%。在不具备开胸活检条件下,患者病情的诊断主要通过高分辨CT、BAL、FeNO等方式进行,做好对过敏源成分的分析,能够使患者疾病诊断准确性有明显提高,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帮助患者快速恢复。
参考文献
[1]王 艳,王 展,高 燕,等.职业性过敏性肺炎临床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7,(7):531-532.
[2]林明江,汤秀珍,张海旺.过敏性肺炎不同诊断方式的差异性分析[J].西部医学,2017,(2):265-268.
[3]郭强蕊.过敏性肺炎的X线诊断和鉴别[J].医药前沿,2017,(30):
108-109.
本文编辑:刘欣悦, http://www.100md.com(裴志龙 杨敬平 周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