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金钩钓鱼法在疼痛类疾病的应用
金钩钓鱼针法,网格理论
【摘要】金钩钓鱼针法是郑氏家传八法之一,是郑毓琳先生在传统“提插法”的基础上根据《标幽赋》中“如鱼吞钩之沉浮”的理论创新而来的。郑毓琳先生常用此法在“金津、玉液”进行操作用治于中风导致的语言障碍和言语不清。经后人的不断创新发展,现也多以经筋理论为指导用于治疗各类痛症。【关键词】金钩钓鱼针法;疼痛类疾病;网格理论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02
“金钩钓鱼”针法[1]在临床疼痛类疾病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颈、肩、腰等部位肌肉的慢性劳损导致的结节、条索、粘连而导致的疼痛。在“网格理论”的指导下,“金钩钓鱼”针法可以通过对病变肌肉进行适度的松解减压,从而达到疼痛的治疗目的。
1 “金钩钓鱼”针法的操作与应用
1.1 取穴与操作
“金钩钓鱼”针法在临床用于疼痛类疾病操作时,常取阿是穴、肌肉条索处、结节处、肌肉起止点或其他相关肌肉处作为进针点[2],若所定点不适合直接进针,也可通过调整进针角度从其附近进针。进针角度可根据身体不同部位的适应性进行具体调整,深度以病变肌肉深度为参照。进针后,将针尖刺到病变肌肉的力学松解点处,施行单向捻针并直至出现滞针现象,动摇针身时手下出现插之不进、提之不出的“如鱼吞钩”沉紧感。针下沉紧感调整好之后,押手配合在针尖附近感受针尖的深度和位置,并且细细体会针尖上所缠绕的肌纤维的范围即深浅,以用来指导刺手接下来的动态针法的施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