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 202030
编号:13796272
谈谈混合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25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30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对于混合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其中8例得到了治疗,11例患者经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有了明显好转,其中1例患者由于病情过于严重,经治疗后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而死亡。结论 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对于患者病情较严重的情况,可采用CT中性治疗为主,以科学手段降低患者颅内高压,并将患者血压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关键词】混合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02

    混合性脑卒中一般指的是,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脑内的血管在短时间内出现出血或者梗死的情况。伴随CT和MRI技术在临床治疗过程的广泛使用,虽然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混合性脑卒中患者也在随之增多,这无疑给实际临床治疗带来了难度。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就混合性脑卒中治疗过程中个人体会简要做下阐述,以供学习交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8例,存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例,有糖尿病患者5例,有冠心病患者8例,选取患者往期均不存在脑卒中发病史。

    1.2 临床表现

    该次选择患者中,均为急性发病,首发症状脑出血患者15例,脑梗死患者为5例;其中发病患者出现嗜睡情况者5例,昏迷者3例,癫痫3例,头痛、头晕者20例,恶心呕吐者12例,不能自主说话者8例,所有并发患者经CT证实,患者内部患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管出现或者梗死情况。

    1.3 诊断依据

    20例所选取患者在入院前,均采用头颅CT扫描,在患者发病后72小时内,出现病情加重或者反复者,进行头颅CT扫描复查,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新鲜出血病灶及梗死情况。患者出血部位:经CT扫描可发现,患者的出血部位多发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区,其中基底节区或者丘脑部发病区患者12例,脑叶发病区患者6例,脑干发病区患者2例,出血灶均是单个。梗死部位:患者的出血部位多发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区,其中基底节区或者丘脑部发病区患者11例,脑叶发病区患者4例,脑干发病区患者5例,患者的出血灶与梗死灶均没有相连。

    1.4 治疗方法

    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采用根据患者酌情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手段的方式,当患者经确诊为混合性脑卒中患者,则采用中性治疗方式,即给予甘露醇及地塞米松,以帮助患者降低脑水肿,缓解颅内高压症状,预防出现脑疝情况。为了达到良好的控制患者血压的目的,必要时可给予活血化瘀药物,并辅以营养神经药物。脱水以及降压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持患者内部环境在稳定的范围内,防止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器官衰竭的情况。对于发病期间出现昏迷的患者,可以给予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并辅以纳洛酮等促醒剂使用。对于患者出现巨大脑内血肿为主的混合性卒中,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皮刺血肿消除术或者外科血肿减压等手段来进行治疗。

    2 结 果

    选取的20例患者在治疗后,其中8例得到了治疗,11例患者经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有了明显好转,其中1例患者由于病情过于严重,经治疗后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而死亡。

    3 讨 论

    当前混合性脑卒中临床治疗过程中,多认为其发病与动脉硬化关系较为密切,同时,诸多医学研究资料多会将该病作为一种特殊类型对待,究其原因是其在病理过程以及临床病症表现方面都较为特殊,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也具备其特有的规律特征。伴随CT以及MRI等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临床治疗中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被发现。同时,实际影像资料能够发现,发病患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短时间内脑部会出现缺血或者缺血的情况,具体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也会采取不同是治疗方式。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经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长期的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是脑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具体如机体机能退化的老年人、具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群体。腦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等,这个过程中由于患者在出血后,血压值会迅速下降,脑内部出现低灌流状态,同时血管出现痉挛,血流的动力源会随之改变,血粘稠度升高以及血管作用的活性物质会随之增多等,最后则会引发患者出血多-脑梗死。当患者脑梗死发生后,受损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之后由于血管缺氧通透性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让病情进一步加剧。加之,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大量使用止血、抗凝等相关药物,而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用药方式,也会增加脑卒中病症的发病率。

    3.2 发病特征

    患者混合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主要表现特征为高血压粥状硬化。同时,经过实际调查发现,该组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在发病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同时,一些医源性因素,也是引发该病一个重要内容,如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能严格把控溶栓和抗凝的适应证,则会导致患者凝血时间变长、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较容易发生梗死后出血情况。同时,在治疗期间,过分的脱水降颅压,而忽视液体的补充,加之,过量的使用降压、止血等药物,会使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增加,以此大大提升了患者脑出血继发梗死的机会。

    3.3 诊断与治疗

    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作为责任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征,对于重症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时,应采用CT加以早期诊断。混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及依据:(1)患者以急性脑血管病的形式发病,并伴有脑血管病发史。(2)患者一经发病,经诊断不能采用常规的出血或者梗死等单一病症解释,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病灶。(3)患者经CT诊断,患者血管供血区,同时出现了出血灶及梗死灶情况。(4)诊断过程中排除出血性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所导致的脑梗死等情况。

    3.4 治疗原则

    (1)患者在住院初期,应该根据患者的初诊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在患者明确为混合性卒中后,则可采用中性治疗方式。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对于患者治疗中出现以梗死为主,出血量较少的非功能区,且没有出现占位效应或者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在早期给予较缓和的药物,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患者在降颅压脱水治疗中,要注重采取科学的方式,防止患者出现过度重视降颅压而导致的血压浓缩情况。同时,要注重保持患者体内电解质的平衡,防止出现肾功能损坏等情况。(3)患者血压控制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高血压是患者混合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引发因素,如患者的血压过高,容易出现动脉硬化性微动脉瘤出血情况,而血压过低则极可能加重患者脑供血不足等情况,从而促进脑梗死情况的发生。(4)患者一经发病,需要及时进行早期治疗,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将病情降至可控范围内,并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3.5 预 防

    通过对于患者传统的病史治疗以及用药方式进行询查,发现许多患者在用药患有高血压或者冠心病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往往多没有按照医生的嘱咐科学用药,一部分患者用药量不足,一部分患者则用量相对较大,这都是引发混合脑卒中的关键因素。因此,面对上述情况,就需要医院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患者了解到更多预防混合性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将脑卒中疾病的引发因素降至最低层面。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26-27.

    [2] 邱彦夫.混合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体会(附20例报告)[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04):560.

    [3] 凌 云,肖元媛,林海涛,荣根满.混合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治疗与前瞻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0):83-84.

    [4] 贺 婕.混合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07):279-280., http://www.100md.com(成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