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上半月》 > 20146
编号:13679898
文革打鸡血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日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46
     “打鸡血”,又称“打鸡血针”或“鸡血疗法”,流行于1966年~1967年间。据说,这是20世纪50年代留存于边远民间的“偏方”。也有人说,它缘起某国民党“中将”军医,该医生被判了死刑,行刑前献出这个“秘方”以求自保;在台湾的蒋介石就靠鸡血活着。

    据说,“打鸡血”最好用四斤以上的纯种白色“来杭鸡”。从公鸡翅膀下血管内抽取鸡血数十毫升,皮下注射,每周一次。一些人有进补后的感觉,脸色会如公鸡鸡冠般红润,感觉浑身燥热,精力旺盛。

    在医学、医药条件相对低下的当时,“打鸡血”可能具有某种类似替代性作用。但它的疗效和适用范围,显然被极端夸大了。一种说法甚至称它对半身不遂、脑中风、妇科病、阴道瘙痒、不孕症、牛皮癣、咳嗽、感冒等都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由于鸡感染的疾病较多,鸡血质量情况也不明确,带来副作用的可能性不易控制,也有注射后病亡的案例。

    各单位有病无病的人们,纷纷拎着大公鸡去医院排队打鸡血,竟造成公鸡因紧俏而涨价。在低工资、高就业、物价稳定的当时,这成为极罕见的现象。据称,被抽过血的公鸡瘦骨嶙峋,烹饪、食用时没有香味。

    “文革”中大量非正常死亡、流血,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而“文革”激发的非理性认知模式,更使“打鸡血”的流行顺理成章。同时,借助西洋注射器械,又有了些“洋为中用”的科学色彩;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一哄而起、应和者特别多。20世纪80年代,相聲演员姜昆曾创作《红茶菌和打鸡血》对其进行讽刺。, http://www.100md.com(张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