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肥厂支工的日子
1978年3月12日,在高中毕业“待业”半年后,我非常荣幸地“支工”了,成为当地正在兴建的化肥厂的一名工人。那时候,“知识青年”毕业有两个去向,一是支工,一是支农,那可是天壤之别。
报到那天,就领到了当月25元的工资和3元的“粮食差价”,共28元。我把人生中得到的第一笔“巨款”小心翼翼地塞进“暗兜”里。28元是什么概念啊,在那个绝大多数人没有经济收入的社会里,是沉甸甸的财富哦。
这25元是我们试用期的工资,一年后定为一级工,30元;又一年后,转为二级工,35元;数月后,开工投入生产,我有了夜餐费、营养费、冷饮费、奖金……每月竟然达到四五十元,我的收入超过当了二三十年行政干部的父母。
今天的年轻人是无法理解当时我们心中那份激动,那份自豪,那份高高在上的感觉的。
我们的工资是财政发的,旱涝保收,与企业盈亏无关。那时流传着对工人形象写照的顺口溜:嬉嬉荡荡,工资照常。
, http://www.100md.com
不仅是在经济上,户籍身份上的优越感也无与伦比。这之后,我的一些同学相继成为“接班人”,招聘进入乡镇,成为干部。如今,他们在公务员序列,而且成为领导干部,工人哪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呢?现在有时候与他们一起喝高了,我对他们高嚷着:“那个时候,我们国营工厂的工人,哪里瞧得上你们这些乡镇干部啊?”他们也连声附和:“是啊,那时多么羡慕你们,你们是高高在上啊。”他们的户籍关系还在农村,我们才是真正“国家的人”。
当时工厂还有福利,单是那个“劳保用品”就让人们眼红。不但有工作服、雨鞋,还有手套、口罩、草纸,夏天还会发草帽,工会还发电影票、理发票。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这些都是丰厚的收入。比如,说是劳动保护用品的棉纱手套,一般大家都舍不得在上班时使用,而是带回家拆成线,再织成线衣、线裤。此时,我们的住房,我们的医疗等等,都被厂里包下了。
化肥厂离县城约五里,这也是化肥厂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与众不同的地理位置,更是增加了人们的神秘感。化肥厂开工投产后,好奇的人问得最多的是,化肥是用什么制造出来的?
, 百拇医药
化肥厂具有高温、高压、高度连续性这样的特点,实行四班三运转。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连面对面说话都听不见。一有泄漏,那个臭味直刺鼻腔和喉咙。但是,我们感觉特别自豪,在特定的年代,那个噪音,那个臭味,就意味着现代化,意味着化学工业这样一个先进的事物。当时夜班分两班,下半夜从晚上11点多上到第二天早晨8点,十分辛苦。可如果我们晚上在街头碰到熟人,聊上几句,马上就摆出要走的意思,说今晚要上下半夜班,心理和语言上分明透露出,你们还是平庸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则是现代化了。那件左衣兜上方印有“抓革命、促生产”黄色漆字的靛蓝色工作服,成为身份的象征,也是我们的“时装”,大家最喜欢穿着它逛街走亲戚。
化肥厂生产具有季节性,开始的几年,几乎只有半年开工,其余的日子全放假。冷清的山坳,空寂的宿舍,只有几盏灯亮着,其中有一盏就是我的,以至于把自己弄得骨瘦如柴,尖嘴猴腮,甚至魂不守舍,因此遭到了家人、亲戚的反对:人家读书是为了找工作,你已经有工作了还干吗这么辛苦读书?看点书,作为消遣就是了。
, http://www.100md.com
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写作,没有半点升官发财的念头,也没有想弄个“业绩”作为筹码来调动个工作什么的,很单纯,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学的喜爱。
1994年5月18日下午,天空飘着零星小雨,我推着自行车出了厂门。这个下午,我办理了所有的手续,调入一个文化单位。就人事关系而言,我与这个厂没有关系了。我在这个山坳里的化肥厂,整整度过十六年两个月零六天的日子。曾经多少次幻想着远离这个厂,终于真的要走了,不是简单地用“留恋”之类词语可以形容的。
小化肥厂是上世纪70年代特有的产物,是为了打破外国封锁而自行设计、建造的,也确实让中国人自豪和兴奋了一阵子。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质量、效益的提出,小化肥厂高消耗、低效益、重污染等问题一一凸现,其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必然的。
我离开化肥厂后,又过了几年,这厂子也偃旗息鼓———被别的厂兼并了。厂区所有的建筑、设施,包括那个高高的烟囱,皆被夷为平地,当然连厂名也不复存在了。化肥厂所处的村庄,原来是地处偏僻的山岙,现在移走了小山,成为繁华的市区。原来只在化肥厂拉拉煤炭、运运化肥挣些小工费的村民,现在住上了别墅。就在几天前,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头版头条专题报道,称其是“繁荣的城市中心村”,并配发了别墅群的彩色照片。
岁月易逝,但岁月还是带不走许多东西,当初的阳光仍旧闪耀在今日的心头。, 百拇医药(李剑峰)
报到那天,就领到了当月25元的工资和3元的“粮食差价”,共28元。我把人生中得到的第一笔“巨款”小心翼翼地塞进“暗兜”里。28元是什么概念啊,在那个绝大多数人没有经济收入的社会里,是沉甸甸的财富哦。
这25元是我们试用期的工资,一年后定为一级工,30元;又一年后,转为二级工,35元;数月后,开工投入生产,我有了夜餐费、营养费、冷饮费、奖金……每月竟然达到四五十元,我的收入超过当了二三十年行政干部的父母。
今天的年轻人是无法理解当时我们心中那份激动,那份自豪,那份高高在上的感觉的。
我们的工资是财政发的,旱涝保收,与企业盈亏无关。那时流传着对工人形象写照的顺口溜:嬉嬉荡荡,工资照常。
, http://www.100md.com
不仅是在经济上,户籍身份上的优越感也无与伦比。这之后,我的一些同学相继成为“接班人”,招聘进入乡镇,成为干部。如今,他们在公务员序列,而且成为领导干部,工人哪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呢?现在有时候与他们一起喝高了,我对他们高嚷着:“那个时候,我们国营工厂的工人,哪里瞧得上你们这些乡镇干部啊?”他们也连声附和:“是啊,那时多么羡慕你们,你们是高高在上啊。”他们的户籍关系还在农村,我们才是真正“国家的人”。
当时工厂还有福利,单是那个“劳保用品”就让人们眼红。不但有工作服、雨鞋,还有手套、口罩、草纸,夏天还会发草帽,工会还发电影票、理发票。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这些都是丰厚的收入。比如,说是劳动保护用品的棉纱手套,一般大家都舍不得在上班时使用,而是带回家拆成线,再织成线衣、线裤。此时,我们的住房,我们的医疗等等,都被厂里包下了。
化肥厂离县城约五里,这也是化肥厂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与众不同的地理位置,更是增加了人们的神秘感。化肥厂开工投产后,好奇的人问得最多的是,化肥是用什么制造出来的?
, 百拇医药
化肥厂具有高温、高压、高度连续性这样的特点,实行四班三运转。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连面对面说话都听不见。一有泄漏,那个臭味直刺鼻腔和喉咙。但是,我们感觉特别自豪,在特定的年代,那个噪音,那个臭味,就意味着现代化,意味着化学工业这样一个先进的事物。当时夜班分两班,下半夜从晚上11点多上到第二天早晨8点,十分辛苦。可如果我们晚上在街头碰到熟人,聊上几句,马上就摆出要走的意思,说今晚要上下半夜班,心理和语言上分明透露出,你们还是平庸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则是现代化了。那件左衣兜上方印有“抓革命、促生产”黄色漆字的靛蓝色工作服,成为身份的象征,也是我们的“时装”,大家最喜欢穿着它逛街走亲戚。
化肥厂生产具有季节性,开始的几年,几乎只有半年开工,其余的日子全放假。冷清的山坳,空寂的宿舍,只有几盏灯亮着,其中有一盏就是我的,以至于把自己弄得骨瘦如柴,尖嘴猴腮,甚至魂不守舍,因此遭到了家人、亲戚的反对:人家读书是为了找工作,你已经有工作了还干吗这么辛苦读书?看点书,作为消遣就是了。
, http://www.100md.com
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写作,没有半点升官发财的念头,也没有想弄个“业绩”作为筹码来调动个工作什么的,很单纯,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学的喜爱。
1994年5月18日下午,天空飘着零星小雨,我推着自行车出了厂门。这个下午,我办理了所有的手续,调入一个文化单位。就人事关系而言,我与这个厂没有关系了。我在这个山坳里的化肥厂,整整度过十六年两个月零六天的日子。曾经多少次幻想着远离这个厂,终于真的要走了,不是简单地用“留恋”之类词语可以形容的。
小化肥厂是上世纪70年代特有的产物,是为了打破外国封锁而自行设计、建造的,也确实让中国人自豪和兴奋了一阵子。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质量、效益的提出,小化肥厂高消耗、低效益、重污染等问题一一凸现,其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必然的。
我离开化肥厂后,又过了几年,这厂子也偃旗息鼓———被别的厂兼并了。厂区所有的建筑、设施,包括那个高高的烟囱,皆被夷为平地,当然连厂名也不复存在了。化肥厂所处的村庄,原来是地处偏僻的山岙,现在移走了小山,成为繁华的市区。原来只在化肥厂拉拉煤炭、运运化肥挣些小工费的村民,现在住上了别墅。就在几天前,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头版头条专题报道,称其是“繁荣的城市中心村”,并配发了别墅群的彩色照片。
岁月易逝,但岁月还是带不走许多东西,当初的阳光仍旧闪耀在今日的心头。, 百拇医药(李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