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饭店的情趣
“四做”的魅力
北京从前有一家“致美斋”饭馆,不靠在大马路边,而是深藏在胡同里。前边院子几个大木盆,当中养着摇头摆尾、游得挺欢的活鱼。顾客进入后院的饭厅坐下,如果点了一道“四做鱼”的话,马上有伙计去前院木盆中捞起一条活鱼走到您的近前。经点头认可,就“啪”地把鱼摔死在您面前。然后,才拿到厨房去做。
一会儿,四样菜摆在您面前:红烧鱼头、糖醋鱼块、酱汁中段、糟熘鱼片。这些都是取材于刚才的同一条鱼,或许还是您认识的一位名厨亲手操作,您当然高兴了。伙计随即又端来一道“敬菜”:用鱼的肝肠肚肺做的杂碎汤,加醋撒胡椒面,类似酸辣汤又略带鱼香———您当然会在高兴之上再加高兴。
“四做”魅力何在?就在于一种情趣,一种信任。如今许多大饭馆还没开门,厨房就先忙活起来,有学徒在“收拾”备料———比如把诸多一样的鱼,依次“分解”为鱼头、中段、鱼片、鱼尾。等到前面点了什么菜,后边抓起有关部位就可以了,速度肯定大大提高。同样是做“四做鱼”,每一“做”都可以保证质量,唯独遗憾的就是,它未必是取材于同一条鱼。当然,今天大多数顾客也很少有人顾及。至于鱼杂碎汤,大概就更没人惦记了。但在昔日,“鱼”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顾客脑子里,因而想的(以及饭馆卖的)也就不一样了。
两个时代,两种饮食美学。
肉埋在饭里
进“桂香村”南味食品店里去看一看,迎面看到的尽是猪蹄子、鸡爪子、熏鱼头之类,真正的酱肉、酱鸡、熏鱼,却摆在后边的柜台。顾客不主动问,售货员绝不主动推销。就连他们大门上的牌匾,都挺值得琢磨———当中是“桂香村”三个大字,两边的副匾却是两句酸不拉叽的文言,其实说穿了,一边是讲“猪蹄子”,另一边是说“鸡爪子”!
“桂香村”的态度不卑不亢,它如同在和您打招呼:“您来了?您是我们店的熟客,您当然知道我们的名产(各种‘南味熟肉’),所以才在门口副匾上只宣传普及产品(各种‘饭’),那是写给对我们还生疏的顾客看的。我们把‘肉’藏在后边的柜台,那都是留给您的。这样做,既是我们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深信您才是我们的知音。”这显然是一种高明的“肉埋在饭里”。
在今天的销售行为当中,经常看到浓妆艳抹的女子站在路边,拼命把顾客往小饭馆里拉。她们算是“肉”么?她们饭馆中有“肉菜”么?
酸梅汤的那一舀
老北京有个“信远斋”,位置在宣武门外的琉璃厂,专卖的东西有两样,一是红果蜜饯,二就是酸梅汤。后者是专在夏天卖的,这汤怎么酸甜适口就不说了,咱专说它怎么卖。
当年是用一个宫里用过的大瓷缸,上边有很漂亮、很细致的花纹。擦干净之后,把做好的酸梅汤倒进去,然后四周用冰镇上,得镇一天以上,让它凉透了。单说卖汤的这位小伙计,人长得精神不说,还得一身短打扮。手里一根用竹筒做的提子,顾客要时就用它舀。顾客进门,伙计得先搭话:“这位爷,您来碗尝尝!”一边说着,一边就用这提子去舀。那动作是有程式的,得干净利落,得让进门的梅兰芳、尚小云们看了舒坦。等满碗的酸梅汤递给顾客之后,掌柜的似乎就应该“出台”啦———真是名伶来了,不妨问人家近来正在排什么戏。要是老资格的文化人来了,就不妨问近来读什么书……
昔日喝过“信远斋”酸梅汤的人,总不会忘记那一“舀”。“舀”位于高处,是远景,那伙计一碗接一碗给顾客盛着。掌柜位于水平线上,是近景,和四面的客人周旋着。远景加近景,合成为一幅伸缩有致的文化景观。
“信远斋”早就搬出了琉璃厂,但生产的酸梅汤依旧在各处的食品店代销。通常是盛在圆形的玻璃缸子里,服务员穿什么的都有,面对顾客是干巴巴的一声:“多少?”顾客态度也差不多:“半斤吧。”服务员手中使什么的都有,很干脆的:“给!”顾客交钱,拿东西,走人,整个过程也就完结。
明明还是“信远斋”的东西,论质量比当年一点不差,但从顾客心里去感受,酸梅汤明显变了味儿。, http://www.100md.com(徐城北)
北京从前有一家“致美斋”饭馆,不靠在大马路边,而是深藏在胡同里。前边院子几个大木盆,当中养着摇头摆尾、游得挺欢的活鱼。顾客进入后院的饭厅坐下,如果点了一道“四做鱼”的话,马上有伙计去前院木盆中捞起一条活鱼走到您的近前。经点头认可,就“啪”地把鱼摔死在您面前。然后,才拿到厨房去做。
一会儿,四样菜摆在您面前:红烧鱼头、糖醋鱼块、酱汁中段、糟熘鱼片。这些都是取材于刚才的同一条鱼,或许还是您认识的一位名厨亲手操作,您当然高兴了。伙计随即又端来一道“敬菜”:用鱼的肝肠肚肺做的杂碎汤,加醋撒胡椒面,类似酸辣汤又略带鱼香———您当然会在高兴之上再加高兴。
“四做”魅力何在?就在于一种情趣,一种信任。如今许多大饭馆还没开门,厨房就先忙活起来,有学徒在“收拾”备料———比如把诸多一样的鱼,依次“分解”为鱼头、中段、鱼片、鱼尾。等到前面点了什么菜,后边抓起有关部位就可以了,速度肯定大大提高。同样是做“四做鱼”,每一“做”都可以保证质量,唯独遗憾的就是,它未必是取材于同一条鱼。当然,今天大多数顾客也很少有人顾及。至于鱼杂碎汤,大概就更没人惦记了。但在昔日,“鱼”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顾客脑子里,因而想的(以及饭馆卖的)也就不一样了。
两个时代,两种饮食美学。
肉埋在饭里
进“桂香村”南味食品店里去看一看,迎面看到的尽是猪蹄子、鸡爪子、熏鱼头之类,真正的酱肉、酱鸡、熏鱼,却摆在后边的柜台。顾客不主动问,售货员绝不主动推销。就连他们大门上的牌匾,都挺值得琢磨———当中是“桂香村”三个大字,两边的副匾却是两句酸不拉叽的文言,其实说穿了,一边是讲“猪蹄子”,另一边是说“鸡爪子”!
“桂香村”的态度不卑不亢,它如同在和您打招呼:“您来了?您是我们店的熟客,您当然知道我们的名产(各种‘南味熟肉’),所以才在门口副匾上只宣传普及产品(各种‘饭’),那是写给对我们还生疏的顾客看的。我们把‘肉’藏在后边的柜台,那都是留给您的。这样做,既是我们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深信您才是我们的知音。”这显然是一种高明的“肉埋在饭里”。
在今天的销售行为当中,经常看到浓妆艳抹的女子站在路边,拼命把顾客往小饭馆里拉。她们算是“肉”么?她们饭馆中有“肉菜”么?
酸梅汤的那一舀
老北京有个“信远斋”,位置在宣武门外的琉璃厂,专卖的东西有两样,一是红果蜜饯,二就是酸梅汤。后者是专在夏天卖的,这汤怎么酸甜适口就不说了,咱专说它怎么卖。
当年是用一个宫里用过的大瓷缸,上边有很漂亮、很细致的花纹。擦干净之后,把做好的酸梅汤倒进去,然后四周用冰镇上,得镇一天以上,让它凉透了。单说卖汤的这位小伙计,人长得精神不说,还得一身短打扮。手里一根用竹筒做的提子,顾客要时就用它舀。顾客进门,伙计得先搭话:“这位爷,您来碗尝尝!”一边说着,一边就用这提子去舀。那动作是有程式的,得干净利落,得让进门的梅兰芳、尚小云们看了舒坦。等满碗的酸梅汤递给顾客之后,掌柜的似乎就应该“出台”啦———真是名伶来了,不妨问人家近来正在排什么戏。要是老资格的文化人来了,就不妨问近来读什么书……
昔日喝过“信远斋”酸梅汤的人,总不会忘记那一“舀”。“舀”位于高处,是远景,那伙计一碗接一碗给顾客盛着。掌柜位于水平线上,是近景,和四面的客人周旋着。远景加近景,合成为一幅伸缩有致的文化景观。
“信远斋”早就搬出了琉璃厂,但生产的酸梅汤依旧在各处的食品店代销。通常是盛在圆形的玻璃缸子里,服务员穿什么的都有,面对顾客是干巴巴的一声:“多少?”顾客态度也差不多:“半斤吧。”服务员手中使什么的都有,很干脆的:“给!”顾客交钱,拿东西,走人,整个过程也就完结。
明明还是“信远斋”的东西,论质量比当年一点不差,但从顾客心里去感受,酸梅汤明显变了味儿。, http://www.100md.com(徐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