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3年第11期
编号:12975600
论中医“治未病”理念及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3年第11期
     【摘要】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关键词】 中医; “治未病”; 理念; 应用

    【中图分类号】R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24-01

    一 “治未病”理念的起源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篇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因而,“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