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4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974055
浅谈手术室护理工作职业隐患和自我防护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4年第2期
     【摘要】 分析手术室护理职业危害因素,从医源性感染、化学、物理、环境、心理、生理等方面提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以保护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健康。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69-01

    当今护理行业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挑战,很多问题无法通过单一途径或护士个体的自我提升予以解决。为此,一些护理组织机构已着力于护士整体工作环境的优化,力求通过积极地系统改良,为护士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这对患者、护士、医院都具有现实意义。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生理、物理、化学及病毒感染等各种因素可对护士健康构成威胁。所以重视和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职业防护及自我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杜绝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确保护士身心健康。

    1 手术室常见危害因素分析

    1.1 医源性病毒感染:手术室护士常年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切除组织接触,以及意外被利器扎伤,都可能使手术室护士感染细菌和病毒。

    1.2 化学因素:全麻药物在空气中弥散,化学消毒剂的挥发,对护士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如甲醛等对人体皮肤、角膜、消化道的不良影响,全麻患者使用的氨氟醚、异氟醚等药物对人体的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等。

    1.3 物理因素:电锯、吸引器等产生的噪声,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而出现头昏、乏力等症状,另外还有紫外线、X线等对护士健康也造成危害。

    1.4 环境因素:手术室一般都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进行手术,空气流通较差。虽然各医院都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消毒和通风方法,但由于护士、医生多人在较局限的空间内长期工作,氧气缺乏容易使护理工作者抵抗力下降而产生萎靡不振、精神倦怠等症状。

    1.5 心理因素:手术室的工作环境和任务决定了它长期面对创伤、疾病和死亡,对医生和护士肯定是一种不良刺激。同时超负荷的工作量,长时间站立和紧张的工作环境对人体也产生一定的压力,可引起工作中出现烦躁、焦虑、抑郁、厌恶工作等现象。

    1.6 生理因素:手术室的工作性质(如无规律、工作持续时间长、长时间站立等)导致医护人员不能正常进食导致胃病或造成双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等。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和院感管理: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院感管理,医院要重视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对其进行定期体检。护士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旦意外接触污染物或被刺伤,要及时进行冲洗及消毒处理。在进行特殊手术时,必须戴防护眼罩等。

    2.2 注意化学消毒剂的选择: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在消毒过程中要做好自我防护(如戴口罩、手套、帽子等),并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每月1次监测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的浓度。

    2.3 严格遵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对手术室被污染的物品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废弃物处理流程,进行分类、包装、登记、转运、消毒及处理。

    2.4 注意优化手术室环境:手术室要定时开窗,保持手术室的空气流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优化室内环境。

    2.5 手术室护士要加强医学心理学学习:手术室护士要加强医学心理学学习,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充分理解自己从事的医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2.6 手术室护士要加强体育锻炼:除急症手术外,术前对手术所需时间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尽可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必要的睡眠,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 结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由于其工作特殊性,存在很多职业危害因素,给护士带来了很多职业不良影响,潜在的职业隐患应引起医疗人员的高度重视。要认真分析危害因素,采取确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增强护理工作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加强护士保健,把手术室护理工作危害减少或降低到最小,从而保护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健康。 (夏晓萍 王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