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806817
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4年第10期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科学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性疾病,特点是高血糖,伴随着因胰岛素分泌或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医学的发展及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遗传和治疗等方面大量观察资料的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本文通过结合笔者多年糖尿病工作经验,探讨了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糖尿病人;抑郁;心理护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10近十年来,中、外学者认为,糖尿病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都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可对抗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增高人的胰岛素不足,血糖就会升高。严重时会导致酮症酸中毒。[1]相反,当情绪紧张消除或使糖尿病患者感到安全和满足时,血糖降低,胰岛素需要量也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保持思想乐观、情绪稳定,对血糖控制是有利的。据国外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中31%~33%伴有抑郁情绪。其中,11%~33%为重度抑郁症,导致患者血糖控制欠佳,病情加重甚至自残。抑郁症患者比非抑郁症患者的糖尿病症状更加明显.糖尿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四肢麻木疼痛、颤抖、视力模糊、疲劳和嗜睡均与抑郁相关。抑郁症不仅会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依从性差,还增加了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合并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加重。在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中,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和健康指导,健康指导就包括心理治疗。糖尿病患者在积极地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己情绪和压力的调整,家属也应该多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

    心理学上的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一些性格特征,其中有积极的,消极的。同样,糖尿病患者在得病后也表现两种心理性格的变化。一种是积极乐观的心理性格,这种病人性格开朗,乐观爽快,患糖尿病后思想上既不掉以轻心,也不过分紧张,对疾病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对治好疾病有充分信心,情绪安定平稳。即使出现了并发症也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因而病情容易好转。相反,另一则是消极的心理性格表现,这种病人表现在:

    1.忧思过度。常常遇到一些糖尿病病人,患病后思想负担很重,思虑重重,不积极接受治疗,而是整日考虑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怎么治?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前途以及家族会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些想法,都会使病人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不利于疾病痊愈。

    2.紧张恐惧。有些患者在得了糖尿病之后,思想上十分紧张,把这种慢性疾病理解成不治之症。特别是当听说有的病人死于酮症酸中毒,或因并发下肢坏疽而截住肢,或因并发眼底出血而失明时,就更加紧张恐惧,因而思想沉闷,精神抑郁,睡眠不实,身体也日渐消瘦,终日在恐惧心理状态下,使病情加重。

    3.急躁易怒。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后精神紧张,易动肝火,容易发怒对周围和环境感到烦躁。常会因生活中一点小事而发火为,遇有不顺心或工作学习稍不如意就马,缺乏自制力和耐心。这种病人在临床上常常不能按医嘱而系统治疗。一旦病情反复,不是责怪医者无能,就是埋怨家属照顾不周,所以病情总是反复无常,常因这种烦躁的心境而加重。

    4.悲伤易泣。有的糖尿病病人在患病后,特别是当出现多种并发症时,如糖尿病肾病尿毒过,对治好疾病容易丧失信心,终日悉眉苦脸,垂头丧气,暗自饮泣,甚至沮丧、绝望,常常会出现厌世观念,认为生不如死,甚至绝望而轻生自杀。对这种病人,应特别注意,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细致的心理治疗调整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对于糖尿病人心理治疗的关键分以下几个方面:1.角色的转变,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调整角色行为疏导。当疾病转入恢复期,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尽快恢复其社会角色。2.稳定患者情绪,糖尿病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情绪波动等。护理人员要尽快解除患者的心理忧虑,确定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根据患者情况和家属共同建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协同实施教育计划,使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要超负荷,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稳定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3.给予心理护理,和谐护患关系,尊重患者,平等相处,多方了解患者的需要、动机、个性和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意识到周围的人对他很尊重,在治疗过程中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消除恐惧,乐观向上。对于性格急躁的人要避免争吵,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细心照顾,以尊重赢得信任。运用沟通技巧进行沟通协调,有利于患者好心态养成,使病情得到很好地控制,减轻患者痛苦,使其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4.加强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心理实施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了解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强调焦虑、抑郁等不良因素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不利因素。

    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正确的精神状态和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在医生护士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进行合理的饮食、运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维持在合理水平。总之,通过心理治疗的配合,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吕燕.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0(07)50-51. (刘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