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对髋关节手术围手术期术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髋关節手术围术期患者术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髋关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15min、30min、60min的HR、SBP、DBP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SpO2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但麻醉前、完成手术后的HR、SBP、DBP、Sp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麻醉后15min、30min、60min观察组患者S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HR、DBP、Sp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术后苏醒时间,且不会对患者心率和血氧饱和度造成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麻醉;髋关节;血氧饱和度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2
老年骨关节病是临床诊疗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常规保守治疗容易出现心气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发生率,远期疗效不佳。而髋关节手术在临床中应用比较普遍,其中麻醉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有研究显示,不同麻醉方式对髋关节术后临床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2]。为了进一步探讨安全有效的髋关节手术麻醉方式,本研究特选取我院收治的髋关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期间接受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纳入50例开展本次研究。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及心肺障碍疾病患者,按照患者选择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两组。观察组共25例,男/女,12/13;年龄介于52岁至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7±10.5)岁;体重49kg~78kg之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54~86岁,平均(4.6±0.5)岁;体重49~72kg,平均(58.6±9.2)kg;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2.0~3.0mg/(kg·h)丙泊酚维持麻醉,间断的追加0.06~0.08mg/kg维库溴铵,1.0μg/kg芬太尼,吸入七氟醚1.0~2.0%。观察组:患者选择左侧卧位开展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穿刺点设置在患者的L3-4之间,穿刺针选择16号,类型为AS-E/S。在成功穿刺后,需要将罗哌卡因(浓度为0.75%,剂量为0.8~1.0ml)在蛛网膜下间隙注入,选择的速度为每秒0.2ml,输注结束后留置观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观察是否追加麻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麻醉药物使用量、药物起效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分析。表1为患者各项指标的具体比较结果,如下所示:
2.2 麻醉及苏醒时间。表2为具体比较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各项指标更具有优越性。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较为常见,中老年人群是其主要群体,该手术对患者具有较小的创伤且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在临床上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从解剖学上分析,髋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构成一个骨性环。在前方连接耻骨,在后方连接骶骨。髋关节作为下压的承重重点,与韧带和肌肉共同形成组织体系[6]。髋关节骨折后对骨快结构造成破坏,甚至脱位,此外,多数患者还伴有对周围皮肤、肌肉和神经血管的损伤,甚至脏器也会造成损伤。在复苏治疗期间,需要综合专家组、骨科医生、普外科医生、麻醉师和护士的密切配合来完成[4]。硬膜外麻醉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存在,缺乏理想的预测性,而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小的影响,可以起到更好的镇痛效果[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观察组患者其麻醉起效时间较短,且术后苏醒时间短,不会对患者血流动力指标造成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相对于全麻处理,腰硬联合麻醉能够起到更加显著的麻醉效果,对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清醒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崔丹, 袁士博, 姚欣哲,等.两种麻醉方式在髋关节手术中的临床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4(16):166-167.
石春生, 翟鑫鼎.55例老年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3):13-14.
李树新.100例髋关节置换术实施硬膜外麻醉体会[J].医学信息,2015,10(31):286-286.
张卫军, 官海燕, 张军明,等.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安全评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3.
康忠奎.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5):974-976. (许明山)
【关键词】麻醉;髋关节;血氧饱和度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2
老年骨关节病是临床诊疗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常规保守治疗容易出现心气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发生率,远期疗效不佳。而髋关节手术在临床中应用比较普遍,其中麻醉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有研究显示,不同麻醉方式对髋关节术后临床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2]。为了进一步探讨安全有效的髋关节手术麻醉方式,本研究特选取我院收治的髋关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期间接受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纳入50例开展本次研究。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及心肺障碍疾病患者,按照患者选择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两组。观察组共25例,男/女,12/13;年龄介于52岁至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7±10.5)岁;体重49kg~78kg之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54~86岁,平均(4.6±0.5)岁;体重49~72kg,平均(58.6±9.2)kg;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2.0~3.0mg/(kg·h)丙泊酚维持麻醉,间断的追加0.06~0.08mg/kg维库溴铵,1.0μg/kg芬太尼,吸入七氟醚1.0~2.0%。观察组:患者选择左侧卧位开展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穿刺点设置在患者的L3-4之间,穿刺针选择16号,类型为AS-E/S。在成功穿刺后,需要将罗哌卡因(浓度为0.75%,剂量为0.8~1.0ml)在蛛网膜下间隙注入,选择的速度为每秒0.2ml,输注结束后留置观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观察是否追加麻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麻醉药物使用量、药物起效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分析。表1为患者各项指标的具体比较结果,如下所示:
2.2 麻醉及苏醒时间。表2为具体比较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各项指标更具有优越性。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较为常见,中老年人群是其主要群体,该手术对患者具有较小的创伤且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在临床上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从解剖学上分析,髋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构成一个骨性环。在前方连接耻骨,在后方连接骶骨。髋关节作为下压的承重重点,与韧带和肌肉共同形成组织体系[6]。髋关节骨折后对骨快结构造成破坏,甚至脱位,此外,多数患者还伴有对周围皮肤、肌肉和神经血管的损伤,甚至脏器也会造成损伤。在复苏治疗期间,需要综合专家组、骨科医生、普外科医生、麻醉师和护士的密切配合来完成[4]。硬膜外麻醉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存在,缺乏理想的预测性,而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小的影响,可以起到更好的镇痛效果[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观察组患者其麻醉起效时间较短,且术后苏醒时间短,不会对患者血流动力指标造成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相对于全麻处理,腰硬联合麻醉能够起到更加显著的麻醉效果,对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清醒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崔丹, 袁士博, 姚欣哲,等.两种麻醉方式在髋关节手术中的临床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4(16):166-167.
石春生, 翟鑫鼎.55例老年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3):13-14.
李树新.100例髋关节置换术实施硬膜外麻醉体会[J].医学信息,2015,10(31):286-286.
张卫军, 官海燕, 张军明,等.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安全评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3.
康忠奎.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5):974-976. (许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