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8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286106
研究左卡尼汀配合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8年第8期
     【摘 要】目的:研究左卡尼汀配合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8月到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组为左卡尼汀组(左卡尼汀配合透析治疗)及透析组(单纯血液透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清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水平及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水平。结果:进行治疗后,左卡尼汀组Alb、TP、PA、HGB及血细胞比容水平明显优于透析组,结果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左卡尼汀配合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提升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对改善患者的贫血及营养不良症状有着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左卡尼汀;血液透析;尿毒症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2

    尿毒症又称慢性肾衰竭(CRF),主要是指由于多种病因所导致的人体肾脏进行性且不可逆性的损伤,末期患者的各系统功能都会因此疾病受到影响,临床表现多为贫血、白细胞异常等,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血液透析作为一种常用的尿毒症治疗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患者常因多次的血透而出现左卡尼汀缺乏的情况[1],因此,本文对左卡尼汀配合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尿毒症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血液透析治疗方式,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8月到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组为左卡尼汀组及透析组。其中,左卡尼汀组共40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5.9±8.4)岁;透析组共24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46.8±7.7)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透析组患者使用碳酸氢盐血液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流量为每分钟500毫升,血液流速为每分钟200-250毫升,与此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处理。左卡尼汀组在透析组的基础上,在血液透析结束后进行左卡尼汀配合治疗,使用1g/次的左卡尼汀注射液(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家准字H20113215)与20毫升的生理盐水混合,并内瘘注射给患者。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清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水平及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通过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治疗后,左卡尼汀组的清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水平及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水平明显优于透析组,对比组间结果,均具有显著差异(P <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进步,尿毒症作为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慢性肾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血液透析作为尿毒症的常用治疗手段之一,虽然对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废物清除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常规的血液透析方式,往往忽略了左卡尼汀因多次透析及因肾功能衰竭而减少的情况,进而导致血透的尿毒症患者非常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等并发症,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将内源性的类维生素的营养物左卡尼汀进行体外给予,对尿毒症患者因血液透析而导致的左卡尼汀缺乏情况进行了改善,延长了患者红细胞的寿命,并且使得患者的细胞代谢能力因此提升,促进氧化脂肪酸在人体内的反应,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让患者的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2],且根据本次研究证实,使用左卡尼汀配合血透组的患者,其清蛋白、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明显优于单纯进行血透的患者,这提示患者的贫血及营养不良情况可以因此得到改善。综上所述,使用左卡尼汀配合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提升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对改善患者的贫血及营养不良症状有着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张蓓慧.左卡尼汀配合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8):78-79.

    朱鹏, 王维平, 熊长青.左卡尼汀配合透析在尿毒症患者中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2):2911-2912. (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