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8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28643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8年第8期
     【摘 要】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应用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与病房收治的96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仅常规口服地西泮,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后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在近期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83%vs81.25%),在远期随访结局上,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5%vs23.08%),观察组近远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治疗BPPV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复发,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应用。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属于周围型前庭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约占所有眩晕症的25%[1]。目前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由于其临床表现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等疾病相似,故经常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从而延误治疗[2]。手法复位是现阶段治疗BPPV最有效的手段,认识手法复位的临床效果与应用价值,给予正确的治疗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我院接诊收治的BPPV患者采取手法复位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与病房收治的96例BPPV患者,将选中的所有患者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2.14±8.70)岁,病程16d-9个月,平均病程(4.39±0.96)个月,病变部位:左侧25例,右侧23例,对照组48例:男性19例,女性29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3.76±7.98)岁,病程14d-8个月,平均病程(5.07±0.88)个月,病变部位:左侧26例,右侧22例。两组患者各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与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患者主诉头位或体位改变后出现眩晕,持续时间短,数秒后症状可缓解,经眼震电图检查、位置试验等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发布的BPPV诊断标准。

    1.2.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侧颈椎无严重病变或骨折;②无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③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脑梗死、前庭神经元疾病、偏头痛、体位性低血压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发作;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缺乏基本沟通、理解能力。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以抑制前庭反应,减轻临床症状,给予地西泮(生产企业: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0250,规格:25mg*100片),口服,2.5-5mg/次,3次/d。观察组口服地西泮后实施手法复位治疗:(1)后半规管采用Epley法:将患者头部转动45°,取卧位头部悬空于床沿,患侧耳朵向下转动头部90°后改为侧卧体位,健侧耳朵向下保持头部位置不变缓慢坐起。(2)水平半规管采用Barbecue翻滚法:患者正坐,头部及躯干向患侧扭转45°,迅速平卧头部保持上抬30°,维持1min后恢复到仰卧位。头部向患者扭转90°并上抬30°,维持1min,向患侧侧卧,以上为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之间间隔5min,直至无眩晕为止。

    1.4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治疗3个月后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发布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估[3],痊愈:眩晕、眼震完全消失,Dix-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阴性;有效:頭位改变时眩晕、眼震症状减弱,Dix-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有轻微短暂反应;无效:头位改变时眩晕、眼震症状无变化,Dix-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阳性。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0%。(2)复发性:随访6个月,通过门诊复查与电话随访统计复发情况,复发判定标准:治疗有效后再次出现眩晕或眼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随访6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BPPV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前庭周围型眩晕疾病,眩晕或眼震发作经常发生在突然坐起、躺下或翻身的过程中,部分患者快速弯腰、低头等也有可能发作。BPPV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在间歇期无任何不适,眩晕症状往往呈周期性加重,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本病发病率也逐年升高,预测在未来几年内BPPV患者数量将持续增加[4]。BPPV发病机制复发,治疗难度较大,由于在发病初期患者未给予充分重视,没有形成正确认识,极易与神经内科或骨科相关疾病混淆从而错过最佳的诊断治疗时机。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临床症状,但是副反应多不适宜长期使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法复位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为手法复位的临床价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治疗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获得患者支持配合,在手法复位治疗时需要结合患者病理类型采取相应的方法治疗,手法动作需轻柔适中,在保证患者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快速,若多次复位效果欠佳需考虑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的首选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非创伤、效果可靠、复发率低的优点,效果优于药物治疗手段,此外,手法复位可由患者自行完成因此适用于居家治疗,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潘晓峰,刘红梅.手法复位联合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J].中国康复,2015,30(05):368-369.

    崔美莲,王洁清,吴晓虹.中药封包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3):101-104.

    王静,方永山.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5):123-125.

    宋桂兰,韩鹰鹏,韩春艳.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5):277-278.

    单希征,马丽涛,彭新,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3,8(05):340-345. (倪书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