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顶部和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额顶部与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90例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照组实施顶部钻孔引流治疗(钻孔点在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近顶结节);观察组实施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钻孔点在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近额顶部)。比较两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总有效率;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复发率,并比较治疗后7d和3个月两组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显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0例,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0例,两组显效率分别是50.00%和80.00%,总有效率分别是100.00%。两组术后第1天颅内积气、术前、术后第1天颅内残留血肿差异不显著,而观察组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7d和3个月观察组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优于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患者预后更好,血肿和积气清除更彻底,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预防复发,值得推广。
【关键词】额顶部;顶部钻孔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神经外科疾病,中老年人多见,患者多伴有脑组织萎缩或头部外伤史,可伴随偏瘫、头痛等现象。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多采取钻孔引流手术,但关于钻孔部位选择仍存在不同意见[1]。本研究探讨了额顶部与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0例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所有患者符合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头晕头痛,头颅CT检查无其它器质性病变。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和患者同意下开展。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52-72岁,平均(65.25±5.21)岁。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51-74岁,平均(65.14±5.25)岁。
两组患者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患者神志清醒能合作者采用局麻+监测,不能合作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仰卧,头偏向健侧。对照组实施顶部钻孔引流治疗(钻孔点在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近顶结节);观察组实施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钻孔点在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近额顶部)。两组均作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暴露钻孔部位,颅钻钻孔一个,咬骨钳稍扩大骨孔后硬膜外止血,尖刀以“十”字切开硬膜,小心置入一次性脑室外引流器穿刺管以避免损伤局部脑组织,经引流管朝顶枕部、颞部和额部不同方向缓慢注入温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检查术区无活动性出血,引流管尖端朝向额部置管,置管深度和骨孔之间距离3-4厘米左右,引流管经术区头皮下潜行后引出并固定,调整头位将颅骨钻孔处置于最高位,经引流管缓慢注入温生理盐水尽可能排出颅内积气后外接一次性脑室外引流器,依次分层缝合头皮,无菌敷料包扎之后去枕平卧位,引流管高度置于外耳道平面下方10-15cm引流,术后早期间断复查头部CT,2-3天后可拔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总有效率;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复发率,并比较治疗后7d和3个月两组的认知功能(MMSE,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语言能力:分数在27-30分:正常;分数<27分:认知功能障碍;21-26分,轻度;10-20分,中度;0-9分,重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HISS,0-45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轻)。显效:血肿完全清除,占位效应解除,神经功能NHISS评分降低45%以上;有效:血肿基本清除,神经功能NHISS评分降低18%以上;无效:神经功能NHISS评分降低18%内或无改善、加重。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涉及的计量、计数数据分别行t检验(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验(总有效率、复发率),P<0.05说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显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0例,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0例,两组显效率分别是50.00%和80.00%总有效率分别是100.00%。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率高,且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目前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认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和颅内压降低、脑萎缩、凝血机制障碍、静脉张力升高等相关,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实施钻孔引流治疗微创性高,操作简单,可最大限度获益[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显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0例,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0例,两组显效率分别是50.00%和80.00%总有效率分别是100.00%。,两组术后第1天颅内积气、术后第1天颅内残留血肿差异不显著,而观察组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7d和3个月观察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更有助于血肿清除,解除血肿对皮层血流动力学和大脑皮层压迫、影响,加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3-4]。这可能是因为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情况下,患者無论平躺还是直立,钻孔位相对血肿腔而言均为高位,有助于脑组织逐步复张、颅内积气排出和血肿腔缩小,脑组织将血肿脏层包膜向血肿壁层包膜贴合,从而促使血肿腔逐渐闭合。
参考文献
李炜昕,朱萍,赵振林等.术中不同钻孔部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1):42-44.
张相波.老年人迟发性硬膜下血肿97例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3):42-44.
王科大,赵继宗,李京生等.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7):460-463.
张增辉,张行泉,邱华辉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张力性气颅的预防[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22(4):181-182. (王加琦)
【关键词】额顶部;顶部钻孔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神经外科疾病,中老年人多见,患者多伴有脑组织萎缩或头部外伤史,可伴随偏瘫、头痛等现象。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多采取钻孔引流手术,但关于钻孔部位选择仍存在不同意见[1]。本研究探讨了额顶部与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0例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所有患者符合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头晕头痛,头颅CT检查无其它器质性病变。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和患者同意下开展。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52-72岁,平均(65.25±5.21)岁。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51-74岁,平均(65.14±5.25)岁。
两组患者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患者神志清醒能合作者采用局麻+监测,不能合作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仰卧,头偏向健侧。对照组实施顶部钻孔引流治疗(钻孔点在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近顶结节);观察组实施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钻孔点在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近额顶部)。两组均作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暴露钻孔部位,颅钻钻孔一个,咬骨钳稍扩大骨孔后硬膜外止血,尖刀以“十”字切开硬膜,小心置入一次性脑室外引流器穿刺管以避免损伤局部脑组织,经引流管朝顶枕部、颞部和额部不同方向缓慢注入温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检查术区无活动性出血,引流管尖端朝向额部置管,置管深度和骨孔之间距离3-4厘米左右,引流管经术区头皮下潜行后引出并固定,调整头位将颅骨钻孔处置于最高位,经引流管缓慢注入温生理盐水尽可能排出颅内积气后外接一次性脑室外引流器,依次分层缝合头皮,无菌敷料包扎之后去枕平卧位,引流管高度置于外耳道平面下方10-15cm引流,术后早期间断复查头部CT,2-3天后可拔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总有效率;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复发率,并比较治疗后7d和3个月两组的认知功能(MMSE,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语言能力:分数在27-30分:正常;分数<27分:认知功能障碍;21-26分,轻度;10-20分,中度;0-9分,重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HISS,0-45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轻)。显效:血肿完全清除,占位效应解除,神经功能NHISS评分降低45%以上;有效:血肿基本清除,神经功能NHISS评分降低18%以上;无效:神经功能NHISS评分降低18%内或无改善、加重。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涉及的计量、计数数据分别行t检验(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验(总有效率、复发率),P<0.05说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显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0例,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0例,两组显效率分别是50.00%和80.00%总有效率分别是100.00%。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率高,且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目前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认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和颅内压降低、脑萎缩、凝血机制障碍、静脉张力升高等相关,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实施钻孔引流治疗微创性高,操作简单,可最大限度获益[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显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0例,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0例,两组显效率分别是50.00%和80.00%总有效率分别是100.00%。,两组术后第1天颅内积气、术后第1天颅内残留血肿差异不显著,而观察组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7d和3个月观察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更有助于血肿清除,解除血肿对皮层血流动力学和大脑皮层压迫、影响,加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3-4]。这可能是因为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情况下,患者無论平躺还是直立,钻孔位相对血肿腔而言均为高位,有助于脑组织逐步复张、颅内积气排出和血肿腔缩小,脑组织将血肿脏层包膜向血肿壁层包膜贴合,从而促使血肿腔逐渐闭合。
参考文献
李炜昕,朱萍,赵振林等.术中不同钻孔部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1):42-44.
张相波.老年人迟发性硬膜下血肿97例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3):42-44.
王科大,赵继宗,李京生等.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7):460-463.
张增辉,张行泉,邱华辉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张力性气颅的预防[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22(4):181-182. (王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