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 20146
编号:13656656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日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46
     【摘要】目的:对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以我院2009年至2012年收治的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检查确诊24例患者为颅内动脉瘤,20例患者为颅内外动脉狭窄,根据患者情况对其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44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都没再发生颅内出血及脑梗死事件。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治疗;神经介入;效果;分析

    在我国,脑血管疾病时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据统计在所有引起死亡率的疾病中,脑血管疾病居第二位,且脑血管疾病的幸存者很容易产生程度不等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沉重的痛苦和负担。毛血管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和缺血性,以往的脑血管疾病治疗通常以打针、吃药及传统创伤比较大的开颅手术为主,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神经介入治疗开始被应用在毛血管疾病中,且得到了众多认可。[1]本文主要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介入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2009年至2012年收治的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普遍在33-65岁,平均年龄为46.12±1.48岁;患者就诊情况均为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等。通过CT/MRI诊断得知,44例患者中显示蛛网膜下腔有血液渗漏的患者为24例;脑梗死患者为1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4例。经过数字减

    影脑血管造影(DSA) 检查,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患者均为颅内动脉瘤,其中8例前交通动脉瘤,14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狭窄,其中两例患者狭窄程度为80%,两例为70%;16例脑梗死患者中,10例患者为颈内动脉狭窄,2例狭窄程度大于70%,6例患者为椎动脉狭窄,2例狭窄程度大于70%。

    1.2方法
, 百拇医药
    颅内动脉瘤治疗过程及方法:先对患者行常规术前检查,为使术中由于导管操作所导致的血管痉挛的危险性被降低,在术前24小时给予患者尼膜地平等离子通道阻滞剂。操作在常规全麻下进行,在颈内动脉C2水平放置导引导管,在动脉瘤体的中外1/3处进行微导管超,将导引管尾端Y型阀侧孔上对另一个Y 型阀进行连接,并对其行加压滴注。将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或机械可脱弹簧圈通过微导管填塞进动脉瘤囊内,直到动脉瘤与血液循环完全被隔绝。[2]其中,采用机械可脱弹簧圈的患者为4例,采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的患者为20例。

    椎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治疗过程及方法:对椎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常规术前检查,在手术前3天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和波立维药物。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对导引导管加以放置,在造影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对合适大小的自膨式支架进行选择,并在在微导丝的导引下使自膨式支架通过狭窄部位。[3]通过造影可以发现狭窄在释放支架后已经有明显改善,患者血流恢复到正常水平。手术后24小时继续对肝素化加以维持,在口服4-6周的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后,患者只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 百拇医药
    2.结果

    本组44例血管疾病患者经神经介入治疗后都获得了成功治疗。经造影检查,24例动脉瘤患者的微弹簧圈已经完全闭塞,椎动脉狭窄程度减少90%左右,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减少超过90%在手术过程中,既没有出现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动脉瘤破裂出血,也没有出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情况。手术后的复查中,患者血流完全正常。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都没再发生颅内出血及脑梗死事件。

    3.讨论

    从1927年脑血管造影技术被发现以来,在医疗领域被迅速推广,尤其后来与神经介入治疗技术的结合,使得脑血管疾病在治疗上取得了更大进展。常规的脑血管造影检查是脑动脉异常的诊断依据,近年来多采用数字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通过这一检查动脉瘤几乎可以显示出80%左右,而在脑血管畸形方面的检查率则几乎达到100%,且能对继发性动脉痉挛进行诊断,使患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等被明确化,准确发现病因,为之后的估计预后、手术方案决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 百拇医药
    神经介入治疗指在在X线电视监视下借助导引器械经血管途径将特殊材料递送到动脉瘤或血管畸形部位,利用特殊材料如弹簧圈的占位使动脉瘤腔得以闭合。神经介入治疗的结果虽然与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基本一致,但神经介入治疗安全、微创,而后者却具有较大创伤。动脉瘤在早期的治疗中以机械可脱弹簧圈为主,相对来说价格较为便宜,但微弹簧圈在解脱时很容易出现从动脉瘤中滑脱的情况,因此目前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更为常用。本组病例有4例患者采用机械可脱弹簧圈,20例患者采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在治疗效果上均比较满意。[4]颅内外动脉狭窄一般很容易致使颅内缺血,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大的血管如颈总动脉、起始段狭窄,可以对外科手段进行采用,对其行内膜剥脱,其他大血管如主动脉弓上狭窄则可以对患者进行血管架桥手术。[5]本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的是自膨式血管内支架方案,患者的狭窄程度均大幅度减少,临床效果比较满意。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技术治疗不仅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且后遗症较少,操作相对简单,疗效显著。作为一门新的技术,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仍需要更多的突破和推广。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徐格林,刘新峰.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在中国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卒中杂志,2011,2(02):78-80.

    [2]刘新峰.介入技术为脑血管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J].东南国防医药,2012,1(01) :133-134.

    [3]王桂香.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10(30):126-127.

    [4]陈一非,陈明波,崔莉,马祥.脑血管疾病DSA与MRA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08):155-156.

    [5]水少锋,韩新巍,吴刚.神经介入术中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1,12(24):90-91., 百拇医药(梁亚明 方凯 曾凡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