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 2015年第5期
编号:12794432
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1日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第5期
     【摘 要】目的 了解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予以单纯性贝那普利进行治疗,B组予以单纯性缬沙坦治疗,C予以缬沙坦加贝那普利联合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变化,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C组治疗后SBP、DBP、24h尿蛋白与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治疗后BUN、FPG、SCr、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性缬沙坦或贝那普利治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贝那普利;缬沙坦;糖尿病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病肾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与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吻合,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免疫性疾病等患者,其中男性占有47例,女性有4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在(41.47±10.87)岁之间;病程9个月-14年,平均为(8.01±0.23)年。应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90例糖尿病病肾患者随机分成三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30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皮下注射胰岛素、口服降血糖药等,促使空腹血糖(FPG)为7.0mmol/L及其以下,餐后2h血糖(2hPG)为10.0mmol/L及其以下。基于此前提下,A组予以10mg/d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批准文号H20030514),顿服,待7-14d后调整用量至20mg/d;B组予以80mg/d缬沙坦(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批准文号H20000622),顿服,待7-14d后调整用量至160mg/d;C组予以10mg/d贝那普利联合80mg/d缬沙坦,于7-14d后改为20mg/d贝那普利+160mg/d缬沙坦。三组均持续治疗1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三组患者FPG、SBP、DBP、SCr、BUN、24h尿蛋白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SBP、DBP、24h尿蛋白、BUN、FPG、SCr变化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在SBP、DBP、24h尿蛋白上,A组依次为(134±11)mmHg、(80+7)mmHg、(0.6±0.1)g,B组分别为(132±11)mmHg、(78±8)mmHg、(0.6±0.2)g,C组依次为(130±10)mmHg、(76±6)mmHg、(0.3±0.1)g,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在BUN、SCr、FPG上,A组依次为(6.3±1.3)mmol/L、(84.8±11.1)umol/L、(6.4±0.4)mmol/L,B组依次为(5.5±1.9)mmol/L、(82.7±12.1)umol/L、(6.4±0.7)mmol/L,C组分别为(5.6±1.6)mmol/L、(79.7±10.7)umol/L、(6.0±0.6)mmol/L,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比较

    A组3例咳嗽,2例头昏,发生率为16.67%;B组1例头痛,2例头昏,1例下肢酸痛,发生率为13.33%;C组1例头昏,2例咳嗽,发生率为10.00%。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多表现为白蛋白尿在3.5g/d以上,尿蛋白总量在0.5g/24h以上,并伴发高血压、水肿,目前以降低尿白蛋白含量为延缓病情发展、恶化并维护肾脏的关键途径。经诸多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发作时易激活肾脏局部内分泌激素,特别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其属于诱病的关键因素[1]。

    针对糖尿病肾病治疗而言,李雄等学者对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组血压、24h尿蛋白明显优于贝那普利治疗组、缬沙坦治疗组,充分表明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取得良好疗效[2]。本文研究结果提示,C组治疗后SBP、DBP、24h尿蛋白与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三组BUN、FPG、SCr、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变化(P>0.05),充分证实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疗法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究其根源,缬沙坦作为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特异性,能直接作用AT1受体,抑制其与血管紧张素Ⅱ的结合,从而阻滞血管收缩,并抑制醛固酮释放,进而发挥降压效果[3]。贝那普利属于一种有效的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AT1的转换,预防其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AT2)受体,减少血管阻力与醛固酮分泌,从而实现降压目的。两类药物联用,于患者体内可促使肾小球出球动脉扩张,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跨膜压,从而确保肾小球毛细血管滤孔畅通,避免尿白蛋白大量流失,改善肾脏损害[4]。同时,两药联用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安全系数高,而单纯应用贝那普利或缬沙坦易增加体内缓激肽,促使P物质累积于肺中,产生咳嗽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锦山,王家赐.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5):47-48.

    [2]徐进.厄贝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0):1152-1153.

    [3]李雄,陈婷,蔡德等.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20):65-66., 百拇医药(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