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 2015年第6期
编号:12792205
中药归经理论的药理法研究概述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日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第6期
     【摘要】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阐述中药的作用特点与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通过总结中药归经的药理法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中药归经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药归经;药理法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阐明中药的作用特点与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郭兰忠[1]认为“:归经,是指某种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数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通过药理研究中药归经,即从中药的药理药效、受体及环核苷酸等方面入手研究中药归经的本质。

    1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

    中药归经理论的先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中有“疾不可为也,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的记载,是早期对疾病及药物定位的初步概念。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有类似中药归经理论的论述,《素问》中有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2]。《神农本草经》中将脏腑机能与药物的作用相结合进行论述,如“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以六经辨证和分经论治理论为中药归经理论奠定了基础,如知母、石膏为阳明经药;附子、细辛为少阴经药等等。

    早期本草学的“诸病通用药”对药物进行了系统的疾病分类,把具体疾病与药物直接联系,总结出药物与疾病、疾病与脏腑、脏腑与归经的关系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