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 2015年第6期
编号:12792681
浅表性膀胱癌电切术后两种灌药方法比较(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日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第6期
     【摘 要】目的 比较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应用羟基喜树碱与吡柔比星两种药物行膀胱灌药的疗效。方法 选取了120例浅表性膀胱癌病例,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羟基喜树碱和吡柔比星膀胱灌药;通过对其术后2年的随访,比较其复发率、膀胱刺激症状,感染率,尿道狭窄率及其骨髓移植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复发率,膀胱刺激症状,尿道狭窄方面二者统计学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于感染及其骨髓抑制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吡柔比星组复发率较羟基喜树碱低;羟基喜树碱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吡柔比星组;二者均相对安全有效。

    【关键词】羟基喜树碱;吡柔比星;浅表性膀胱癌;膀胱灌药

    在人类疾病中,泌尿外科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不小,其中膀胱癌最为常见。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好发于50至70岁。膀胱癌中70—80%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既浅表性膀胱癌。治疗方面目前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为主,开放手术目前较少采用。术后需要规律进行膀胱灌药,以有效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1]。浅表性膀胱癌具有多中心性及多灶性生长特点,术后复发率较高,且反复复发的病例肿瘤侵袭性明显增高[2]。因此浅表性膀胱癌行电切术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采取各种办法防止其复发。目前采用最多的就是膀胱灌药,其中以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和吡柔比星最多[3]。本文就我院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12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电切术后使用羟基喜树碱和吡柔比星的疗效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120例浅表性膀胱癌病例,随机分组;所选病例年龄约55—75岁,其中男性66例,女性54例;均系首次发病;术前完善检查后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均为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一般情况均良好,无严重复合病;无明显泌尿系感染;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术后分别规律灌注羟基喜树碱和吡柔比星。

    1.2 方法

    羟基喜树碱组:术后24小时内灌药,羟基喜树碱20mg,加50ml生理盐水,混匀后膀胱灌注,保留1小时,期间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俯卧位及仰卧位各15分钟,然后排尽。

    吡柔比星组:术后24小时内灌药,吡柔比星3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混匀后膀胱灌注,体位同羟基喜树碱组,然后排尽。

    两组灌药时间间隔均为术后1周1次,共8次;两周1次,共6次;1月1次,共7次。术后没3月均进行一次泌尿系彩超检查,尿液分析,血细胞分析及膀胱镜检查。

    1.3 评价标准

    通过术后规律复查,比较每3个月的复发率,膀胱刺激症状,泌尿系感染情况,尿道狭窄情况,骨髓抑制情况等指标,来显示各组差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每3个月复发率比较

    表1 羟基喜树碱组合吡柔比星组每3个月复发率(例 %)

    分组例数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18个月21个月24个月

    喜树碱601(1.6)4(6.7)7(11.7)8(13.3)10(16.7)11(18.3)13(21.7)14(23.3)

    吡柔比星600(0.0)1(1.6)1(1.6)2(3.3)3(5.0)3(5.0)4(6.7)6(10.0)

    x2 0.23431.374.2014.7583.9833.9984.0314.157

    P ﹥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通过比较两组每3个月复发率可见6个月内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9至24个月后二者复发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表2 羟基喜树碱组合吡柔比星组并发症(例 %)

    分组例数膀胱刺激症状感染尿道狭窄骨髓抑制

    喜树碱6013(21.7)1(1.6)1(1.6)2(3.3)

    吡柔比星6024(40.0)3(5.0)8(13.3)3(5.0)

    x25.240.2324.2120.196

    P﹤0.05﹥0.05﹤0.05﹥0.05

    通过比较发现吡柔比星组的膀胱刺激症状,尿道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羟基喜树碱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尿路感染及骨髓抑制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羟基喜树碱是我国的一种天然抗肿瘤药物,是从我国特有的的珙桐科旱莲植物喜树的皮、果实中提取的一种色氨酸‐萜烯生物碱类抗癌药物。通过作用于于 DNA 拓扑异构酶Ⅰ来抑制 DNA 复制、转录和有丝分裂,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由于其被膀胱粘膜吸收很少,抗肿瘤作用强,所以具有对膀胱刺激反应小,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吡柔比星的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细胞核,抑制DNA聚合酶从而阻碍核酸的合成,是肿瘤细胞不能进入细胞分裂期,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4、5]。其在肿瘤组织内弥散作用快,少量入血,毒性反应低,但容易引起膀胱粘膜水肿,对膀胱粘膜的刺激作用较明显。所以其具有抗肿瘤效果好,但膀胱粘膜刺激明显,可引起炎性反应和其它不良作用[6、7]。

    在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比欧美国家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8]。膀胱肿瘤大多来自于尿路上皮,约95%,其中90%为浅表性膀胱癌[9]。由于其生长呈多中心、多灶性的特点,所以其复发率比较高。因此除手术方法外,采取其他方法的目的都是尽量降低其复发率和再次手术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膀胱灌药作为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一种手段,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就其药物的选择目前有羟基喜树碱,吡柔比星、丝裂霉素、卡介苗等。其中以羟基喜树碱和吡柔比星作为常见,也比较容易被患者接受。, 百拇医药(陈张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