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摘 要】目的:研究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中使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以本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吸痰、循证护理吸痰。对比两组患者的吸痰间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出现VAP、气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并发症的情况较少,以上指标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现痰痂堵塞的情况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中使用循证护理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普及使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吸痰;效果
在因治疗、抢救等缘故造成的呼吸功能障碍中,机械通气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但建立人工气道之后患者不能咳痰,痰液潴留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吸痰操作十分必要[1-2]。本文主要研究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中使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中女性34例,男性46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41±4.75)岁;21例颅脑外伤,4例脑梗死,5例失血性休克,12例心肺脑复苏,15例脑出血,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进行吸痰。给予观察组患者循证护理进行吸痰:1)确定问题。明确可能引起并发症和对吸痰效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包含吸痰前准备、气道湿化、吸痰深度、吸痰频率与时间等问题。2)循证方法。在相关数据库中进行文献的搜索,检索词为吸痰和机械通气,对所查到资料的应用可能进行分析,寻找证据,结合患者需要、护理经验与技能进行护理措施的制定。3)吸痰前准备。相关资料显示。痰液的吸收以小号透明硅胶吸痰管进行使用较好,需选择柔韧度适中、前端多侧孔吸痰管,实现多角度、多方向的吸痰,并减少机械刺激。吸痰管透明,护理人员能够对痰液的黏稠度、性状进行观察。吸痰前需实施雾化吸入、10min/次叩背、次/3h翻身等护理措施,侧卧位有助于吸出深部痰液。4)气道湿化。气道湿化通常使用生理盐水3ml进行,但相关文献中指出,在稀释、排除痰液的过程中生理盐水的使用不但无明显作用,还会造成刺激性咳嗽,加大出现VAP的可能,而干燥空气、气道黏膜能够对0.45%的低渗盐水进行迅速吸收,低于生理盐水的浓度,无刺激,且稀释效果更好。此外,也改良了湿化方法,对0.45%盐水通过50ml注射器进行抽取,在微量静脉泵中放置,持续泵入,以头皮针5~7号连接注射器,泵入速度根据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度、量以及室温进行调节。5)吸痰管插入。常规方法认为深层吸痰效果好,但深层吸痰容易引起损伤、刺激性咳嗽等副作用。在观察组患者的吸痰护理中使用浅层吸痰方式,以患者的个体差异为依据,对插管深度进行适当的减少,吸痰管深度应为0.5~1.0cm的导管和附件长度,做好记录工作,在床头悬挂。6)吸痰频率与时间。常规方法吸痰时在时间与频率方面通常是按照医嘱进行或定时进行,文献资料中提出吸痰指征应为“必要时”,即主张按需要实施吸痰,若患者频繁呛咳、咳嗽,或是出现血样饱和度低、憋气等现象,在床边或患者胸前有较为明显的痰鸣音时实施吸痰,不但不会出现空吸的问题,也能减少VAP的发生。按文献资料要求,小于15s的持续吸痰,不能超过2次的反复连续吸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吸痰间隔时间以及出现VAP、气道黏膜损伤、痰痂堵塞、刺激性咳嗽等并发症的情况,并进行两组间的吸痰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的数据经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吸痰间隔对比
观察组的吸痰间隔为(59.33±8.63)min,对照组的吸痰间隔为(43.45±8.79)min,观察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t=6.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中出现VAP、气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并发症的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现痰痂堵塞的情况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在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护理时吸痰是一项基础的操作,而以往常规护理有其不足之处,而循证护理则根据问题进行证据的搜索,从而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3]。循证护理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以发展的眼光对护理工作进行审视,强调理论和证据的重要作用,根据相关的文献以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最优护理方案。除此之外,循证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客观存在,不断改进质量,能够使护患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满意程度有积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出现VAP、气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并发症的情况少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现痰痂堵塞的情况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中使用循证护理是科学有效的方法,适合在临床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琴.以护理为主导实施的镇静镇痛方案对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6):2669-2671.
[2]余玲莉,黄娟.两种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的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04):1532-1533.
[3]朱彩霞.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控制痰液粘稠的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26):363., 百拇医药(李艳秋)
【关键词】循证护理;吸痰;效果
在因治疗、抢救等缘故造成的呼吸功能障碍中,机械通气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但建立人工气道之后患者不能咳痰,痰液潴留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吸痰操作十分必要[1-2]。本文主要研究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中使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中女性34例,男性46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41±4.75)岁;21例颅脑外伤,4例脑梗死,5例失血性休克,12例心肺脑复苏,15例脑出血,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进行吸痰。给予观察组患者循证护理进行吸痰:1)确定问题。明确可能引起并发症和对吸痰效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包含吸痰前准备、气道湿化、吸痰深度、吸痰频率与时间等问题。2)循证方法。在相关数据库中进行文献的搜索,检索词为吸痰和机械通气,对所查到资料的应用可能进行分析,寻找证据,结合患者需要、护理经验与技能进行护理措施的制定。3)吸痰前准备。相关资料显示。痰液的吸收以小号透明硅胶吸痰管进行使用较好,需选择柔韧度适中、前端多侧孔吸痰管,实现多角度、多方向的吸痰,并减少机械刺激。吸痰管透明,护理人员能够对痰液的黏稠度、性状进行观察。吸痰前需实施雾化吸入、10min/次叩背、次/3h翻身等护理措施,侧卧位有助于吸出深部痰液。4)气道湿化。气道湿化通常使用生理盐水3ml进行,但相关文献中指出,在稀释、排除痰液的过程中生理盐水的使用不但无明显作用,还会造成刺激性咳嗽,加大出现VAP的可能,而干燥空气、气道黏膜能够对0.45%的低渗盐水进行迅速吸收,低于生理盐水的浓度,无刺激,且稀释效果更好。此外,也改良了湿化方法,对0.45%盐水通过50ml注射器进行抽取,在微量静脉泵中放置,持续泵入,以头皮针5~7号连接注射器,泵入速度根据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度、量以及室温进行调节。5)吸痰管插入。常规方法认为深层吸痰效果好,但深层吸痰容易引起损伤、刺激性咳嗽等副作用。在观察组患者的吸痰护理中使用浅层吸痰方式,以患者的个体差异为依据,对插管深度进行适当的减少,吸痰管深度应为0.5~1.0cm的导管和附件长度,做好记录工作,在床头悬挂。6)吸痰频率与时间。常规方法吸痰时在时间与频率方面通常是按照医嘱进行或定时进行,文献资料中提出吸痰指征应为“必要时”,即主张按需要实施吸痰,若患者频繁呛咳、咳嗽,或是出现血样饱和度低、憋气等现象,在床边或患者胸前有较为明显的痰鸣音时实施吸痰,不但不会出现空吸的问题,也能减少VAP的发生。按文献资料要求,小于15s的持续吸痰,不能超过2次的反复连续吸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吸痰间隔时间以及出现VAP、气道黏膜损伤、痰痂堵塞、刺激性咳嗽等并发症的情况,并进行两组间的吸痰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的数据经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吸痰间隔对比
观察组的吸痰间隔为(59.33±8.63)min,对照组的吸痰间隔为(43.45±8.79)min,观察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t=6.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中出现VAP、气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并发症的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现痰痂堵塞的情况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在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护理时吸痰是一项基础的操作,而以往常规护理有其不足之处,而循证护理则根据问题进行证据的搜索,从而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3]。循证护理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以发展的眼光对护理工作进行审视,强调理论和证据的重要作用,根据相关的文献以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最优护理方案。除此之外,循证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客观存在,不断改进质量,能够使护患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满意程度有积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出现VAP、气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并发症的情况少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现痰痂堵塞的情况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中使用循证护理是科学有效的方法,适合在临床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琴.以护理为主导实施的镇静镇痛方案对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6):2669-2671.
[2]余玲莉,黄娟.两种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的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04):1532-1533.
[3]朱彩霞.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控制痰液粘稠的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26):363., 百拇医药(李艳秋)